首頁 > 產業 > 正文

美國掀起“自雇潮”

2021-12-01 11:11:06來源:國際金融報  

今年4月起,美國掀起了不同尋常的“辭職潮”,僅4月辭職人數就超過399萬人,之后節節攀升。今年9月,美國辭職人數更是達到創紀錄的440萬。目前,美國整體就業總數比疫情前低3%。

另據美國勞工部數據,自疫情開始后,全美境內自雇人員的數量增加了50萬,達到944萬,為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最高。

11月29日,據《華爾街日報》報道,數十萬美國人正以零售商、小微商業顧問、小微企業主的身份改頭換面。

有錢又有閑

美國人口普查局數據顯示,從今年1月到10月,全美申請聯邦稅務識別號的數量達到454萬次,比2019年同期增長56%。在這個數字背后,透露出的是400余萬想要創業的個體。

50歲的金伯利·弗里德爾(Kimberly Fridle)便是其中一個。2020年9月,她辭去了位于達拉斯附近一家抵押貸款公司的營銷主管一職。由于要照顧兩個還在上學的女兒,弗里德爾渴望較為靈活的辦公方式,在制藥公司擔任高管的丈夫的鼓勵下,弗里德爾開始創業。

由于疫情管制,亞馬遜的送貨、退貨變得異常艱難,當一些亞馬遜賣家有周轉貨物等需求時,他們就會找到弗里德爾。她在休斯頓郊外的家中為亞馬遜物流、倉儲提供服務,活動范圍則是家附近租用的倉庫空間。

事實上,弗里德爾算不得小企業主,因為她沒有雇員,而在這場“再就業”浪潮中,很多人都是這種情況。

今年7月,弗里德爾的月收入大致恢復到她從事營銷工作時的水平,近期她還準備擴展業務,沃爾瑪將是她另一個客戶。

從參加工作到現在,整整27年時間里,弗里德爾第一次有了掌控生活的感覺。

麥肯錫公司高級合伙人兼勞動力趨勢顧問亞倫·德斯梅特表示,疫情趨使人們重新規劃自己的生活,并考慮自由職業的可能性。

50歲的馬庫斯·格林(Marcus Grimm)亦是其中的一員。

格林大學畢業后就在廣告公司工作,疫情剛暴發時,他就被公司解雇了。為了生計,他通過線上平臺Upwork承接一些大公司的廣告業務。由于專業技能扎實,格林的接單也越來越多,時薪達到了150美元,年收入超過了其在職時的13萬美元年薪。

“我是有能力找到客戶的人,我是為我自己工作的人。”格林說,曾經一個客戶提出要聘請他,但他拒絕了,因為“自己不想放棄中午可以自由劃皮艇的生活”。

多因素推動“自雇潮”

在最近的一次投資者電話會議上,Upwork CEO海登·布朗援引2020年9月的一項調查表示:“一種新型的職業道路已經出現,美國‘千禧一代’有一半人都選擇做自由職業者。”

根據LinkedIn對用戶資料的分析,自疫情開始以來,美國境內創辦的企業數量增長了27%。其中,男性創辦的企業增長了17%。

另據皮尤研究中心的分析,在截至今年7月的兩年中,女性自由職業者的數量增長了4.3%。

而在這場“自雇潮”興起的背后,有許多因素起到了推動作用,無論是美股,還是聯邦救濟金,抑或是加密貨幣,這些財富機會使人們更有勇氣辭職從而尋找新的生活方式。尤其是聯邦失業救濟金,失業者每周可獲得300美元。

分析師表示,等聯邦救濟金停止發放后,一些人可能會想找一份全職工作。

如果勞動力短缺問題有所緩解,自由職業者可能會面臨更多的競爭。隨著疫情逐漸緩解,類似于弗里德爾這樣的個體戶業務可能會萎縮,如何開辟一條穩定的生存之道,是所有自由職業者需要去考慮的問題。

單干不是常態

26歲的韓小胖向《國際金融報》記者自嘲是一個“打零工的”。2018年,韓小胖在美國埃默里大學獲得了學士學位,回國后,他首選在離老家不遠的上海就業,進了一家廣告傳媒公司。疫情發生后,韓小胖裸辭,開始自己當老板。

目前,韓小胖運營著自己的B站和小紅書賬號,這會產生一些廣告收入。他還不定期會接一些單子,幫一些創業企業制作廣告文案,一個項目傭金大概在5000元到一萬元左右,按單次扣稅。

他向記者展示了自己的收入短信,每個月都有不同的賬戶向他的銀行卡里打錢,有時是一萬多,有時是2000多。

“雖然現在完全可以養活自己,但這并非長久之計。”韓小胖對記者說,也許自己將來會考公,或者回老家“繼承家業”,這段經歷,只是年輕時的“小任性”。

在國內某知名人力資源咨詢公司的招聘官Ding Ding(化名)看來,很多自由職業者的薪資并不穩定,一般都是“跟著項目走”,很少有能力突出者可以達到理想狀態的創收。

她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如果一個人的工作經歷不連貫,很容易影響到此人在日后的求職。她給出的建議是,趁早規劃好自己的職業路徑,明白自己的優勢與劣勢。

“比如很多藝術領域的從業者,他們都是自己單干,但這是該行業的普遍業態,并不能成為所有人的參照”。

(應采訪對象要求,韓小胖和Ding Ding均為化名)

關鍵詞: 美國 自雇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