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產業 > 正文

什么是房地產業的良性循環

2021-12-07 09:41:10來源:金融界  

文 |紅塔證券(行情601236,診股) 李奇霖 孫永樂 殷越

在2021年12月6日的政治局會議公告上,房地產業良性循環的提法,引起了市場的關注:

“要推進保障性住房建設,支持商品房市場更好滿足購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促進房地產業健康發展和良性循環。”

那么,如何解讀房地產業的良性循環呢?這里談談我個人的一些理解。

過去幾年,房地產行業的規模快速擴張主要靠的是快周轉戰略。

快周轉戰略是怎么形成的呢?

首先,過去幾年,房企的外部融資是持續收緊的,如果外部融資靠不住,房企又還想擴張規模,那就只能靠賣房子來創造現金流。

其次,一線城市拿地成本高,供地少,房企又想拼規模,有規模擴張的沖動,正好三四線城市在搞棚改貨幣化安置,但同時又擔心三四線城市房地產長期前景,所以傾向于通過這輪短期繁榮快速變現。

再次,2016-2017年房地產持續去庫存疊加棚改紅利,房價上漲預期強,快周轉吸引了不少品牌房企入駐三四線城市,基于對品牌價值的信任,再加上房價上漲預期,居民部門希望通過買期房提前鎖定收益,房企也希望賣期房提前鎖定現金流。

最后,預售款的監管不夠嚴格,一些房企能夠通過虛報工程進度等方式來提前支取預售款,提前支取后,房企一般不會用于加快施工交付,反而是開啟新一輪的拿地—新開工—預售的流程。

看到這里,你會發現,在外部融資收緊的時候,房地產規模的快速擴張實際上是通過預售資金加杠桿來實現的。

預售資金并沒有嚴格用于工程交付,反而用于擴大新的規模,這相當于拿本來用于工程交付的資金來加杠桿。

整個房企的資金鏈條高度依賴房地產預售產生的現金流,這是維持規模擴張、存量債務償還的重要基礎和前提條件。

然而,上述模式在2021年較為嚴格的房地產調控下發生了一些變化。

第一,“三道紅線”收緊了房企杠桿擴張的上限。房企加快了竣工,確認營收,降低看得見的杠桿。但同時通過商票把看不見的杠桿加得更高,對工程款的占用加劇,這讓整個房企的資金鏈條更加依靠預售款了。

第二,房價上漲的預期不再了。棚改貨幣化安置的紅利已經過去,更重要的是,房地產貸款集中度考核收緊了銀行按揭投放的額度,居民購房成本有上升的壓力,隨著購房者對房價上漲預期發生改變,持幣觀望者增多,房企流動性回籠的壓力加大,于是不得不以更低的價格、更優惠的折扣加緊變現,使得部分地區的房子開始供過于求,這又反過來加劇了房價下行的預期。

第三,隨著房企的資金鏈收緊,信用風險壓力加大,購房者和房企之間的信任關系被打破了,而信用風險削弱了公眾對品牌房企的信任,這讓預售回款的難度進一步加劇。

這個時候,房地產市場的信用風險就會呈現出“自我強化”的特征:

房子難賣-回款困難-外部融資緊-房企出現信用風險-房子更難賣(品牌價值削弱,持幣觀望者變多,預售難度加劇)-回款更加困難(只能以更低價格拋售,繼續打壓房價上漲預期)-外部融資更緊(金融機構風險偏好收縮)-房企信用風險繼續釋放-……

顯然,這是一個“惡性循環”。

當外部融資收緊、房地產銷售有下行壓力會讓房企加大資產處置的力度回籠資金,但越這樣做,房地產銷售壓力越大,而當房企資金鏈斷裂信用風險發生的時候,外部融資會越緊,進而越來越多的房子要折價拋售。

盡管長期來看,中國經濟轉型要逐步“去地產化”,盡管“房住不炒”戰略的大方向堅定不移,我們對此有足夠的信心。但短期來看,房子過快減值顯然是不利于金融風險防范的,一方面金融機構有不少的房地產信用敞口,另一方面,房子是非常重要的抵押品。

而且這涉及到購房者利益保護問題。預售房是買房的錢交了但還沒入住,房企資金鏈周轉壓力上升,意味著項目保交付的難度在加大。

因此,針對房地產調控的措施需要修正,把“惡性循環”變成“良性循環”。

要解決“惡性循環”的問題,關鍵是要把房子折價拋售的形勢給扭轉過來,把房企過緊的外部融資約束給松動一下。

具體來看:

第一,放松過緊的按揭信貸政策,適度松綁房地產貸款集中度限制,讓按揭貸款正常投放,滿足居民剛需和改善型住房的需求,房地產銷售市場能正常運轉了,房子不得不折價無序拋售的問題就得到緩解了。

第二,將過去執行得過于嚴厲、積壓的房地產開發貸款投放出去,滿足房企正常的流動性需求,同時打開房企在銀行間市場發債的正門。在房企的流動性周轉壓力減輕的時候,它們也就不用著急快速靠折價賣房子回籠資金了。

第三,對于有出清壓力的房企,就通過鼓勵龍頭優質房企去收購低價拋售的資產。這些龍頭優質房企本身可以在金融機構那獲得穩健溢價,融資成本低,再加上未來并購貸款可能會不納入“三道紅線”,這都有助于他們擴大規模,提高房地產行業的集中度,整個房企的國有控股比例未來將明顯上升。

因此,“良性循環”是出于金融防風險的需要,房子的正常購買需求回來了、有龍頭優質房企來收購低價拋出的資產了,房企的外部融資壓力緩解了,流動性壓力沒那么大了,自然繼續低價拋售資產的壓力就下降了,于是信用風險無序釋放的壓力緩解,市場就可以回到一個正常的狀態。

但至少從目前來看,還尚不能確認房地產政策會徹底的轉向,目前針對房企的放松措施仍然是邊際的,是因為防風險和保交付的需求,而非“走老路”。

此外,當預售資金的監管加強,通過預售款加杠桿的快周轉戰略也會成為過去,未來房地產市場將逐步回歸至現房為主的時代,即使是期房銷售,預售的資金也只能被嚴格用于項目支付,沒有了資金快周轉的職能。

盡管短期政策放松,讓此前資金鏈吃緊不得不停工的房企可以重新復工,對房地產開發投資有支撐,但從長期來看,現房銷售模式意味著一個房子的銷售款只能對應一個工地的開工,交付一個再開工一個,房地產銷售對房地產投資的杠桿效應就會明顯下降了,這對房地產投資的沖擊是深遠的。

當然,從這次會議的通稿來看,政策已經想到了應對方法,那就是擴大保障房投資的規模。我們認為未來會引導更多的專項債資金對接到保障房的投資上,化解保障房投資的融資約束,從而對房地產投資下行起到托底的作用。

關鍵詞: 房地產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