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產業 > 正文

口岸城市疫情防控升級!中國何時能群體免疫?鐘南山有最新判斷

2021-12-12 08:11:08來源:期貨日報  

12月11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關于加強口岸城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要求對陸地邊境口岸城市人員流動進行嚴格管控并明確具體要求。

昨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近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疫苗接種的有關情況。國家衛健委新聞發言人米鋒介紹,當前,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仍處于發展階段,周新增確診病例繼續超過400萬例,死亡率出現上升,奧密克戎變異株進一步增加了疫情不確定性,我國“外防輸入”壓力持續增大。12月以來,我國新一輪疫情新增本土確診病例主要集中在口岸城市及臨近地區。疫情防控,關鍵抓“防”,重點是守住國門、外防輸入,重中之重是口岸。

在昨日的2021大灣區科學論壇生命科學分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廣州實驗室主任鐘南山談及新冠病毒新毒株奧密克戎等疫情發展走勢與應對等諸多話題。鐘南山說,按照Nature評估的中國疫苗效率,要到達理論上群體免疫,接種人群要達到全體人口的83%。目前我國11.5億人完成全程接種,占81.9%,預計今年年底就將達到83%的預期指標。

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離開陸地邊境口岸城市需持48小時內核酸陰性證明

12月11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關于加強口岸城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要求對陸地邊境口岸城市人員流動進行嚴格管控并明確具體要求。

《通知》要求,從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確定口岸城市范圍并公告之日起至2022年3月15日,離開陸地邊境口岸城市(與香港、澳門有口岸相連的除外)人員需持有48小時內核酸檢測陰性證明,前往陸地邊境口岸城市人員抵達后至少進行1次核酸檢測。加強社會責任和法律義務提醒,發熱患者、健康碼“黃碼”等人員核酸檢測未出結果前不流動、不聚集。陸地邊境口岸城市要做好旅游限流、風險提示等工作。

文化和旅游部門要按照“誰組織、誰負責”的原則,督促旅行社加強對團隊游人員的核酸檢測。

國家衛健委:疫情防控重中之重是口岸

12月11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近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疫苗接種的有關情況。

國家衛健委新聞發言人米鋒介紹,當前,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仍處于發展階段,周新增確診病例繼續超過400萬例,死亡率出現上升,奧密克戎變異株進一步增加了疫情不確定性,我國“外防輸入”壓力持續增大。

12月以來,我國新一輪疫情新增本土確診病例主要集中在口岸城市及臨近地區。疫情防控,關鍵抓“防”,重點是守住國門、外防輸入,重中之重是口岸。

國家衛生健康委疾控局副局長吳良有表示,目前全國疫情形勢總體平穩,近期局部地區發生了由境外輸入引起的本土小范圍疫情。內蒙古滿洲里疫情的病毒基因組測序分析顯示,疫情是由一起新的境外輸入源頭引起,與之前內蒙古的疫情沒有關聯。

近期,內蒙古疫情持續上升,此外黑龍江、上海、陜西、云南、浙江等地又出現了新的本土確診病例。這些疫情與前期進入掃尾階段的疫情是否有關聯,又該如何判斷目前國內的整體疫情形勢?

吳良有表示,本次疫情首先在內蒙古呼倫貝爾滿洲里市發生病例,隨后在內蒙古呼倫貝爾的兩個區旗、內蒙古通遼、黑龍江齊齊哈爾和哈爾濱、河北石家莊、北京海淀區等地發現關聯病例。目前,滿洲里當地疫情仍處于持續發展階段,近日報告病例數呈現波動下降趨勢,疫情走勢還需要密切觀察。

吳良有介紹,總體來看近期國內疫情呈現傳播鏈條多、局部散發和小規模聚集性特征并存的情況。疫情發生后,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綜合組第一時間派出工作組,趕赴內蒙古、云南、江蘇、浙江等省區,會同疫情發生地建立一體化、扁平化的指揮體系,推動流調溯源、社區管控、核酸檢測等措施落地落實,防止疫情進一步蔓延擴散。

怎么理解疫情防控中的“動態清零”?

疫情應對處置工作領導小組專家組組長梁萬年表示,動態清零是當前我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總方針,它是指在現在的情況下,當出現本土病例的時候,我們所采取的綜合防控措施的一種集成,來快速撲滅疫情,實際上是中國疫情防控經驗的總結和提煉,也是現階段疫情防控的一個最佳選擇和總方針。

梁萬年介紹,從專業的角度、科學的角度來看“動態清零”的內涵,可以從幾個方面來理解。

第一,怎么及時主動發現傳染源。這種傳染源包括患者、無癥狀感染者,甚至可能攜帶病原體的相關其他的動物,主要是通過監測發熱門診的預警以及一些檢測、主動篩查的手段,來發現傳染源。

第二,一旦發現有病例出現的時候,就要快速采取公共衛生和社會的干預措施,這些措施主要包括疫點的管控、密切接觸者的管理、流行病學的調查,以及減少人群聚集等管控措施。

第三,有效救治。主要運用中西醫結合等方法,來有效救治患者,盡快、盡量阻止疫情的進展,也就是防止輕轉重,減少重癥和死亡的發生。

梁萬年強調,“動態清零”是個總方針,要追求快速,要追求精準,如果沒有快、沒有精準,就很難做到“動態清零”。

還應注意到,“動態清零”不是“零感染”。“我們現在還沒有能力不出現一例本土病例,但是我們有能力,也有信心,當發現有本土病例出現的時候,快速撲滅疫情,所以這是我們要特別強調的,不是追求‘零感染’,而是要追求盡快把疫情撲滅。”

梁萬年表示,“動態清零”不是躺平,不是任由疫情發展,而是控制它、切斷它。與此同時,“動態清零”的總方針是追求最大限度地統籌社會經濟發展和疫情防控。

中國何時能群體免疫?鐘南山有最新判斷

12月11日,在2021大灣區科學論壇生命科學分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廣州實驗室主任鐘南山談及新冠病毒新毒株奧密克戎等疫情發展走勢與應對等諸多話題。

“奧密克戎新毒株的發現帶來了新的問題,但是很多國家高度重視,采取嚴格管控措施,這說明從近兩年的抗疫實踐中,世界慢慢體會到中國的做法是對的。”鐘南山說。

但他同時表示,目前應對新冠疫情仍面臨很多困難,部分國家患病率、病死率仍很高,背后的原因是科技發展還不夠。“病毒從哪里來、中間宿主是什么、怎么傳給人類等,這些問題仍不清楚;對疾病的傳播規律、致病機制、早期的病生理發展過程等,我們知道的還不夠多,這也是導致我們在疫苗、抗體和藥物方面研發滯后的原因。”

當前,為了更快控制疫情,鐘南山呼吁基礎、臨床、疫苗、預防等不同學科共同協作,力爭做到“零傳播”。鐘南山認為,實現這一目標,當務之急有以下幾個:

一是注射疫苗,以達到歷史經驗所講的“群體免疫”。鐘南山說,按照Nature評估的中國疫苗效率,要到達理論上群體免疫,接種人群要達到全體人口的83%。目前我國11.5億人完成全程接種,占81.9%,預計今年年底就將達到83%的預期指標。同時也要注意,絕大多數疫苗在接種半年后抗體水平開始下降,需要加強注射。“通過疫苗建立的群體免疫,將使病毒對我國的威脅大大減弱。”

二是抗體藥物,近日國產藥物BRII-196在美國和中國同時上市,該藥物研發和設計由中國完成,包括清華大學、深圳三院以及廣州實驗室的協調組織等。“在我國云南、青海、內蒙古等地,很多重癥病人得到了很好治療,我國德爾塔毒株感染病死率非常低,說明藥物真的起了作用。”他說。

三是繼續研發藥物,特別是要加強小分子藥物和中藥的研究。針對病毒的兩個主要靶點,全球科學家都在加快研究速度。“中國有幾個小分子藥物已經研發成功,準備開展臨床試驗。此外,中藥有復方、單方等不同方案,很多研究所和大學也在進行相關研究。”鐘南山說。

四是科技戰勝疫情需要交叉學科、世界各國共同努力。“一域不安,舉世皆危。戰勝疫情靠一個國家、一個單位是不行的。”鐘南山說,國外科學家用幾個月的時間就研發出mRNA疫苗,而中國目前也已經研發出四五種比較成熟的亞單位疫苗,這體現了國內國際的共同努力。

關鍵詞: 口岸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