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產業 > 正文

全面注冊制預期下,券商大漲?“三中一華”等券商龍頭有望因這件事率先受益

2021-12-13 20:11:09來源:證券市場紅周刊  

紅周刊 記者 | 王飛

當中概股回歸被認為是大概率事件,那么國內券商行業就會誕生“新增業務”,而頭部券商預計會率先受益。

12月13日,券商板塊繼續領漲兩市。其中,華林證券收漲7.04%,浙商證券收漲4.53%,東方財富收漲3.33%。尤其是東方財富,更是在盤中創下股價的歷史新高。此外,以中信證券、中信建投、中金公司和華泰證券(簡稱“三中一華”)等為代表的頭部券商亦普遍有不俗表現。這之中,不僅有央行降準、全面注冊制的刺激,同時也有滬深兩市連續37個交易日萬億成交量的背書。

不過,也有投資人指出,近期券商板塊的亮眼表現,可能與未來中概股回歸預期有關。因為在滴滴籌備回港上市之際,美國證監會又出臺法案要求在美上市的外國公司做更多信息披露,這一動作或促使更多中概股不得不做好回港或回A股市場上市的準備。而當中概股回歸之后,包括外資券商在內的券商行業將迎來新的業務增長機會。另有投資人強調,國內券商更懂中國企業,特別是“三中一華”等頭部券商大概率會率先享受到中概股回歸的紅利。

HFCAA引發中概股“退市潮”猜想

券商行業業績有望增厚

12月3日,是美國《外國公司問責法案》(簡稱“HFCAA”)正式實施的開始日,也是滴滴出行宣布在美股市場啟動退市工作的日子。HFCAA對中概股影響巨大,該法案在一年前獲美國國會通過時,就有分析認為中國公司赴美上市的熱情會受到打擊,而中概股回歸的動力將會升高。

需要注意的是,在HFCAA開始實施的前一日,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通過了《外國公司問責法案》實施細則,部分內容包括“美國上市的外國企業必須披露是否由政府實體擁有或控制”“提供審計檢查證據”“以可變利益實體(VIE)上市的企業需要進一步加強信息披露”等。但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國家保密局和國家檔案局2009年聯合制定的《關于加強在境外發行證券與上市相關保密和檔案管理工作的規定》明確規定,“在境外發行證券與上市過程中,提供相關證券服務的證券公司、證券服務機構在境內形成的工作底稿等檔案應當存放在境內。”因此,中概股如何適應這些監管規則將是一個較大考驗。

受此影響,美股中概股在12月3日全線收跌。數據顯示,在281只中概股中有243只出現下跌,占比接近九成。其中,秦淮數據(CD.O)、嘉楠科技(CAN.O)、容聯易通(RAAS.N)、滴滴出行(DIDI.N)和蘭亭集勢(LITN.N)等7只個股更是有20%以上的跌幅。

其中,容聯易通、滴滴出行均是今年在美上市的公司。而滴滴出行已經啟動退市公司,其在公司官方微博宣布,“公司(12月3日)即日起啟動在紐交所退市的工作,并啟動在香港上市的準備工作?!?/p>

對此,中信建投在研報中指出,在美上市的中概股目前都面臨著較大的不確定性,這將會促使其加速回港,甚至已經在港二次上市的公司也會考慮整體遷徙到港股,這樣才可以進一步降低可能退市的風險。

從中概股回歸的節奏來看,因為美股中概股的總市值是10.57萬億港元,相對港股總市值(59.25萬億港元,截至12月3日收盤)占比達17.84%,中概股不太可能快速整體遷移至港股市場。業內人士向《紅周刊》記者指出,中概股一次性全部轉移過來的可能性不高。另外,結合目前的市場環境來看,港股市場并不是中概股回歸惟一的選擇,A股的科創板、創業板同樣具備分擔的條件。

無論中概股回港還是回A股市場,都會對券商行業的業績形成增厚效應。廣州雪球投資董事長李昌民在接受《紅周刊》記者采訪時明確表示,“券商通過二次上市將會賺一筆保薦費用,多的時候都是幾個億,少的時候幾千萬,這對券商的業績來說會有一定程度的提振。但如果一家體量比較大的公司通?;蜻x擇多家券商聯席保薦,這種分攤的收入可能就不會特別多了。”

李昌民同時指出,“實際上,A股市場可能已經在做迎接中概股二次上市的準備了。因為要解決中概股回來的問題,必須是市場流動性寬裕且處于上升趨勢的時候,否則很難承接大體量的公司上市。而我們可以看到,在12月6日,央行宣布了降準增加流動性,同時A股市場以上漲應對。”

不僅如此,在中概股回潮預期之下,中資企業赴美上市的市場依然有潛力可挖。據記者統計,今年以來截至12月9日,盡管有HFCAA的消極影響,但赴美IPO的中資企業仍達到39家,創造了最近幾年的新高(見表1)。而這也將會成為增厚券商業績的重要來源。

“外強內弱”券商競爭格局待破

中資券商需要發揮“本土化”優勢

事實上,在中概股回歸預期以及降準推動之下,券商板塊在12月3日以來迎來了難得的普漲行情。據統計,12月3日-9日,SW二級行業證券板塊漲4.73%,位列SW二級行業漲幅排名第六名。其中,部分中小券商表現出色。

不過,中概股回歸的機會并不會“雨露均沾”,受益券商股可能偏向頭部。據Wind不完全統計,截至12月9日收盤,曾在國際其他市場上市的中概股共有32只赴港二次上市。其中,最新的一起是微博于12月8日登陸港交所,其聯席保薦人分別是高盛、瑞信、中信證券和中金公司,整體表現為中資、外資券商“平分商機”。

從32只赴港二次上市公司的保薦情況看,據《紅周刊》記者統計,外資券商高盛參與次數名列第一,高達12次,其中獨家保薦公司兩次,分別是百勝中國和中通快遞。中資券商中金公司位列第二,共有11次。再之后的5家券商均是外資券商,保薦次數由高到底排序分別是小摩、瑞信、大摩、花旗、瑞銀(見表2)。即使從承銷角度看,也是外資券商更勝一籌。

對于上述這種外資券商強、中資券商弱的格局,李昌民指出,“這些大體量的中概股選擇回港上市,很可能會選擇多家券商進行聯合保薦與承銷。因為每家券商覆蓋的人群和資源是不一樣的,比如高盛在海外的資源比較多,中信證券、中信建投、中金公司等頭部則掌握國內的資源比較多。也只有聯合國內外的頭部券商,才能更符合這些中概股的利益?!?/p>

在部分職業投資人看來,外資券商強的局面正在改變,上善若水資產董事長侯安揚此前在接受《紅周刊》記者采訪時指出,“市場上很多人都擔心外資券商‘入侵’這件事,但以我對券商、保險和銀行組成的金融行業的理解是,其本質都是金融服務業,這(服務)方面外資在中國是沒有優勢的。因為監管、文化等因素差異極大,本土公司會有優勢。比如美股在線交易的互聯網券商,就實時跟著監管走,同時其他國家的人與其競爭也有語言障礙的天然劣勢。”

光銀國際行政總裁王晶則公開表示,“中國人更懂中國人,中資券商更懂中國企業?!?/p>

中資券商“頭部”崛起

“三中一華”占據前四席位

更重要的是,在港股市場,目前如中金公司這種國際化布局較早的券商已經跑到了眾多外資券商的前面。據中金公司去年年報顯示,公司作為保薦人去年主承銷港股IPO項目13單,承銷規模54.4億美元,排名市場第二;作為全球協調人主承銷港股IPO項目29單,承銷規模62.2億美元,排名市場第一;作為賬簿管理人主承銷港股IPO項目33單,承銷規模40.1億美元,排名市場第一。整體來看,中金公司去年合計承銷港股IPO項目156.7億美元。

而在中資企業赴美IPO輔導券商中仍首推中金公司。數據顯示,中金公司去年作為賬簿管理人主承銷中資企業美股IPO項目7單,今年上半年則達到了8單,市場排名從第五升至第三。

那么,中概股“回港潮”對中金公司的增厚效應有多大?

對此,《紅周刊》記者以投資人身份向中金公司求證中概股回港上市對公司的影響,中金公司方面表示,暫時無法判斷。

此外,仍有多家中資券商正在加速國際化布局,中信證券就是其中之一。據中信證券去年年報顯示,公司去年合計承銷港股IPO項目30.60億美元,雖然較中金公司還有一定距離,但從成單數量來看已有明顯增長。其中,中信證券去年完成承銷港股IPO項目24單,2019年為17單。

中信建投、華泰證券、海通證券、廣發證券等也是如此。那么,隨著中概股“回港潮”落地,這些券商也均將會吃到市場的新增“蛋糕”。

不僅如此,由于中資券商的“本土化”優勢,其他中資券商也有望受益。

不過,與國際化布局“一枝獨秀”不同的是,中資券商在承銷A股IPO項目上卻出現了多個頭部,且頭部地位正在鞏固之中。

據Wind按照發行統計,今年以來至12月9日,主承銷收入排在前十的券商分別是中信證券、華泰聯合證券(華泰證券99.92%持股)、中信建投、中金公司、海通證券、國泰君安、民生證券、招商證券、國信證券和安信證券,其合計共實現178.25億元,在112家券商中市場份額為61.71%。而在2020年,這十家券商的承銷收入和市場份額分別為183.08億元和62.56%、75.64億元和57.28%。尤其是中信證券、華泰證券、中金公司和中信建投組成的“三中一華”,其在2019年、2020年、2021年至今的合計市場份額分別為33.67%、37.53%和35.31%,均維持在33%的高水平以上。

這意味著,這些頭部券商或將更為受益。對此,有投資人強調,中資券商行業雖然還沒有“航母級”頭部公司,但頭部格局相對穩定且成長性良好,而未來的“航母級券商”有望在這些公司中誕生。

或是基于此,自12月3日-9日收盤,“三中一華”的市場表現遠高于券商行業整體水平。其中,中信證券、中信建投、華泰證券和中金公司分別收漲10.16%、7.43%、5.37%和5.17%,在48家上市券商漲幅榜中分別排在第三位、第四位、第十六位和第十八位。

(本文已刊發于12月11日《紅周刊》,文中提及個股僅為舉例分析,不做買賣建議。)

關鍵詞: 全面注冊制預期下 券商大漲?“三中一華”等券商龍頭有望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