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產業 > 正文

部分新股上市即破發,背后存在“招股書美顏”現象!……

2022-01-07 09:12:10來源:證券市場紅周刊  

科創板、創業板、北交所新股發行實施注冊制,這一改變打破了核準制下為遏制新股“三高”發行所確立的23倍市盈率“鐵律”,按照監管規則制定本意,注冊制下的詢價制度安排理應形成市場化的價格,參與詢價機構主體所報價格應該趨向于更真實的企業價值,可事實上在利益驅動下,詢價機構在詢價階段的不謹慎、不客觀,以及上市融資企業傳達信息的不準確,直接導致部分公司以不合理的價格去發行,最終結果是股價“破發”。

以某醫療上市公司為例,其上市時曾預計募資金額為12.04億元,但實際募資卻高達37.34億元,超募了25.2億元,超募比例達209.32%。而除了新股發行時的定價可能偏高,該公司報告期內業績不穩定,以及經營中的“重營銷、輕研發”等原因也是導致二級市場投資人不看好引發“破發”的重要原因之一。

翻看公司歷年財務數據,雖然2018年~2020年度歸母凈利潤分別實現了6622.7萬元、1.24億元、4.24億元,同比實現377.84%、86.76%、242.76%的持續增長,但在2021年前三個報告期,公司凈利潤卻持續出現28.96%、20.97%、8.13%的下滑。同時統計數據還顯示,該公司2018年~2021年三季報的銷售費用率分別為25.23%、25.63%、22.04%、21.41%,明顯高于同期醫療器械板塊16.72%、17.92%、13.36%、12.61%的整體銷售費用率。此外,近三個完整年度和2021年三季報的研發費用率分別為1.1%、1.1%、1.86%、2.71%,而同期所屬板塊的整體研發費用率卻為6.78%、7.39%、6.37%、6.02%。

新股公司上市即“破發”現象的增多,除了企業基本面存在一定問題外,也與新股公司發布的招股說明書過度美化有關。為保證自己保薦的項目順利過會,保薦機構往往也會幫助企業去美化招股書,畢竟亮麗的招股書更容易過會,且更容易獲得投資人的認可。對于保薦機構違規問題,這些年來被處罰的機構并不在少數,譬如平安、中金、海通、銀河等。

對于招股書內容的過度美化問題,專門從事IPO業務的某律所合伙人向《紅周刊》記者表示,新《證券法》形勢下財務造假要承擔法律責任,所以大部分公司已不敢再冒險財務造假,但適當地粉飾的可能性還是存在的,譬如將一些費用進行跨年度調節、部分利空信息不披露等,其目的就是為了讓自己的基本面更好看,以此在發行上市時能夠實現一個更好的定價,畢竟一家利潤連年下滑或負面問題不少的企業,不僅不容易過會,且一級市場詢價機構也會降低報價,而上市后二級市場投資者人更是不會看好。

全文已發布于2022年第02期《證券市場紅周刊》,原文《IPO超募成常態,幕后灰色利益鏈肥了誰》,作者劉增祿,更多精彩內容可在“證券市場紅周刊”公眾號予以關注。

(文中提及個股僅為舉例分析,不做買賣建議。)

關鍵詞: 部分新股上市即破發 背后存在“招股書美顏”現象!……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