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產業 > 正文

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副行長張文才:綠色轉型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2022-01-16 12:19:29來源:金融界  

金融界1月16日消息全球財富管理論壇(GAMF)上海蘇河灣峰會于1月15日—1月16日舉行,論壇主題為“全球共同復蘇下的經濟金融新圖景”。中國農業發展銀行黨委委員、副行長張文才表示,近年來,氣候變化所造成的極端天氣給世界經濟發展帶來嚴峻挑戰。但另一方面,應對氣候變化、促進低碳綠色發展也給世界經濟增長帶來新的機遇。

總體而言,考慮到世界經濟面臨的不確定因素較多和2021年經濟總量高基數影響,預計2022年全球經濟增長將顯著放緩,聯合國、世界銀行、IMF、經合組織都下調了今年的經濟增長預期。張文才指出,為有效應對世界經濟面臨的不確定性,實現全面復蘇,我們要加強國際合作,采取切實有效措施應對新冠疫情,建立包括科技支撐能力、危機預警能力、全球協調能力在內的應對公共衛生危機長效機制。要加強國際宏觀經濟政策的協調,努力減少政策負面溢出效應。要堅持全球化方向,持續推進區域經濟一體化,加快修復產業鏈、供應鏈,推動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形成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經濟全球化新格局。要堅持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理念,擴大清潔能源、污染防治、生態農業等領域的資金投入。

張文才認為,金融是經濟的血脈,金融業肩負著推動世界經濟復蘇的時代重任,需要將更多資源配置到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加大對實體經濟特別是小微企業、科技創新、綠色發展的支持,激發微觀市場主體活力,維護市場信心,推進效率提升、結構優化,以及綠色化、數字化轉型,助力世界經濟復蘇和可持續發展。

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是提升資源配置效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本質在于通過資金融通提高資源配置效率。隨著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的重構,金融業要致力于拓寬實體經濟的融資渠道、降低資源配置的成本,助企紓困階段性任務完成后,重點針對中小微企業特別是創新型企業的多元化、數字化融資需求,借助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提供更加精準的產品和服務。同時降低經營成本并提升金融服務的覆蓋率、可得性和滿意度,促進企業綜合融資成本下行。另一方面,面對疫情帶來的不穩定不確定性,金融應平衡好支持實體經濟與防控風險的關系,切實提高自身風險定價和管控能力。要根據市場流動性充裕、利率和匯率波動等情況,做好跨期資產配置管理、投融資客戶篩選、金融產品創新設計,達到風險、收益、期限和幣種的合理匹配,實現金融資源的優化配置

二是推動可持續發展。消除貧困是可持續發展的首要目標,也是全球性挑戰。根據聯合國去年9月發布的報告,疫情消除了許多國家多年來的減貧成果。后疫情時代,金融應更加關注貧富差距和弱勢群體,將資金更多配置到貧困地區、貧困人口和弱勢群體,支持農業農村發展、糧食和重要農產品(行情000061,診股)的保障供給,以及公共衛生、教育和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為可持續發展和社會穩定提供保障。綠色發展是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當前,支持綠色發展已成為全球金融業的廣泛共識,但綠色轉型存在巨大的資金缺口,綠色金融產品的種類和規模仍然偏小,綠色金融供給嚴重不足。未來,金融業應聚焦綠色發展,加快綠色金融標準的統一,加強綠色金融產品研發,積極踐行ESG投資原則,逐步實現自身運營和客戶投融資的降碳減排目標。通過創新性金融制度安排,引導和激勵更多社會資本投入綠色產業。

三是深度融合數字技術。當前,全球數字科技發展迅猛,數字技術貫穿整個金融產業,推動金融業向更加便捷、普惠、高效方向發展。金融業應把握數字化轉型的機遇,發揮數字與產業融合的粘合劑作用,實現產業和自身的數字化轉型。要推動產品服務智能化,將先進數字技術與傳統產品服務深度融合,打造新場景、推廣新應用,為用戶提供智能管家、理財、風控等新的產品和服務,滿足客戶多元化、個性化、數字化需求。要打造數字化銀行,推動業務流程的數字化改造,完善數據治理,提升數據分析能力,創新構建數據架構,提升經營管理效率。要加強風險控制,運用數字技術重構傳統風險管理架構、流程,適應業務線上化、移動化趨勢,以及客戶群體、業務數量快速增長帶來的各種風險,提高數字化條件下風險管理體系的韌性和有效性。

關鍵詞: 綠色轉型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