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產業 > 正文

恒威電池現有產能信披現羅生門 募投項目遭“三連問”或逆勢擴產

2022-02-11 22:34:03來源:金證研  

《金證研》南方資本中心 望山/作者 歡笙 映蔚/風控

因業績波動及自身發展戰略調整,2018年3月,浙江恒威電池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恒威電池”)上市計劃“剎車”,其向證監會申請撤回2017年12月報送的首發上市申請文件。時隔近三年,恒威電池重返沖擊上市“賽道”。

而上市公司及擬上市公司收到問詢函件已成資本市場尋常事。此番重整上市之路,恒威電池歷經三輪問詢,其中均被問及募投項目擴充碳性電池產能的合理性,在其同行并未對碳性電池進行大規模擴產、國內碳性電池出口量及出口額均增長乏力的情形之下,收入來源主要來自外銷的恒威電池,疊加其自身碳性電池產能利用率多年未飽和,募資擴產或“逆勢而為”。

另一方面,恒威電池現有產能與環評報告披露數據差額懸殊,其中碳性電池產能差額超3億支信披現疑云。此外,恒威電池賬上“趴”著超1.5億元反募資補血、兩家貿易商客戶未成立先合作、供應商累計撐起千萬元采購額卻現零人異象的問題,同樣值得關注。

一、賬上“趴”著超1.5億元無利息費用,募集6,000萬元“補血”合理性存疑

實際上,報告期內,即2018-2020年及2021年1-6月,恒威電池無利息費用,且截至2021年6月末,其賬上“趴”著超1.5億元,其反擬募集資金6,000萬元用于“補血”。

據恒威電池簽署日為2021年12月27日的招股說明書(以下簡稱“招股書”),2018-2020年及2021年1-6月,恒威電池營業收入分別為3.16億元、3.22億元、4.86億元、2.41億元。2019-2020年,恒威電池營業收入分別同比增長1.79%、50.84%。

據招股書,2018-2020年及2021年1-6月,恒威電池凈利潤分別為5,939.15萬元、6,484.57萬元、9,584.11萬元、4,248.34萬元。2019-2020年,恒威電池凈利潤分別同比增長9.18%、47.8%。

可以看出,2018-2020年,恒威電池營收及凈利潤增速均呈上升趨勢。

伴隨著恒威電池業績的快速增長,其資產負債率低于同行業均值。

據招股書,此番上市,恒威電池擬募集6,000萬元補充流動資金。

據招股書,恒威電池選取的同行業可比公司包括四川長虹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長虹能源”)、廣東力王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力王股份”)、寧波亞錦電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亞錦科技”)、浙江野馬電池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野馬電池”)。

據招股書,2018-2020年及2021年1-6月,恒威電池資產負債率分別為11.39%、14.28%、15.94%、11.62%。

觀同行業可比公司情況。2018-2020年及2021年1-6月各期末,長虹能源資產負債率分別為55.76%、53.89%、61.34%、66.18%,力王股份資產負債率分別為37.79%、35.09%、49.19%、45.15%,亞錦科技資產負債率分別為43.97%、63.17%、54.06%、39.18%,野馬電池資產負債率分別為37.71%、34.15%、35.46%、23.02%。

由上述可知,2018-2020年及2021年1-6月各期末,恒威電池上述同行業可比公司資產負債率均值分別為39.82%、46.58%、50.01%、43.38%。

且招股書顯示,恒威電池稱,其短期償債能力處于較高水平,償債能力較強。

可以看出,報告期內,恒威電池資產負債率遠低于同行業可比公司均值。

據招股書,2018-2020年及2021年1-6月,恒威電池財務費用分別為-511.07萬元、-314.45萬元、671.9萬元、-33.06萬元。

其中,2018-2020年及2021年1-6月,恒威電池利息費用均為0元,而其利息收入分別為347.98萬元、242.74萬元、302.6萬元、184.05萬元,主要系銀行存款的利息收入。

據招股書,2018-2020年及2021年6月各期末,恒威電池貨幣資金分別為1.57億元、1.22億元、1.59億元、1.59億元。

同期,恒威電池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分別為1.57億元、1.22億元、1.59億元、1.59億元。

此外,據招股書,2018-2020年及2021年1-6月,恒威電池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分別為6,130.75萬元、6,591.32萬元、9,313.2萬元、305.94萬元。

據招股書,2019-2020年及2021年1-6月各期末,恒威電池交易性金融資產分別為3,596.59萬元、166.16萬元、35.82萬元。

值得關注的是,2017年以來,恒威電池累計派發股利合計金額達2.6億元。

據招股書,2017-2020年,恒威電池向全體股東決議派發股利金額分別為13,500萬元、2,250萬元、5,250萬元、5,850萬元。

對于報告期內頻繁的分紅情況,據招股書,恒威電池稱,自2017年來,其利潤及現金流情況良好,現金較為充沛,經營情況良好、盈利能力較強。股東具有一定的自身資金需求提出分紅方案,相關分紅決策與金額具有合理性。

除此以外,2018-2020年,恒威電池的應收款占營收比例不足兩成。

據招股書,2018-2020年及2021年1-6月,恒威電池應收票據、應收賬款、應收款項融資合計金額分別為5,210.65萬元、5,431.19萬元、6,064.36萬元、7,555.32萬元,占當年營收比例分別為16.47%、16.87%、12.48%、31.3%。

且據招股書,2018-2020年及2021年1-6月,恒威電池存貨賬面價值分別為4,379.3萬元、5,398.16萬元、6,253.68萬元、7,642.33萬元,占當年營收比例分別為13.84%、16.76%、12.87%、31.66%。

據招股書,關于經營規模擴張帶動流動資金需求增加的情況,恒威電池稱,其主要采用“以銷定產”的生產模式,需根據客戶訂單的要求及時組織原材料的采購,為滿足供貨的及時性往往需要提前備貨;另外,恒威電池與客戶之間存在一定的結算周期,形成應收賬款。上述兩個方面均形成一定的資金占用。

由上述情形可知,報告期內,恒威電池資產負債率遠低于同行均值,且無利息費用,截至2021年6月末賬上還“趴”著超1.5億元。不僅如此,恒威電池應收款占營收比例、存貨賬面價值占營收比例處于低水平。而此次上市,恒威電池欲募資6,000萬元用于補充流動資金,募資合理性或該打上問號。

此外,恒威電池另一個意欲擴充產能的募投項目,受到深交所的持續關注。

二、碳性電池擴產合理性遭“三連問”,產能利用率多年未飽和或“逆勢”擴張

企業的經營與發展,與行業趨勢息息相關。然而,恒威電池此次上市的募投項目,涉及對碳性電池的擴產,或“逆勢而為”。

需要指出的是,恒威電池超九成主營業務收入來自外銷,而2010年以來國內碳性電池出口數量呈震蕩下跌趨勢,且2018年以來,國內碳性電池出口金額呈下降趨勢。

據招股書,2018-2020年及2021年1-6月,恒威電池出口銷售金額分別為2.91億元、2.91億元、4.51億元、2.18億元,占當期主營業務收入的比例分別為92.44%、91.04%、93.24%、90.4%。

可以看出,恒威電池主營業務收入主要來自于外銷。

據招股書,恒威電池專業從事高性能環保鋅錳電池的研發、生產及銷售,主要產品包括LR03、LR6、LR14、LR20、6LR61系列堿性電池及R03、R6、R14、R20、6F22系列碳性電池。恒威電池產品廣泛應用于小型家用電器、新型消費類電器、無線安防設備、智能家居用品、戶外電子設備、無線通訊設備、醫療電子儀器、電動玩具、數碼產品、移動照明等民用、工業領域。

其中,據招股書,2018-2020年及2021年1-6月,恒威電池堿性電池產品銷售金額分別為2.76億元、2.72億元、3.6億元、1.8億元,占同期主營業務收入的比例分別為87.7%、85.19%、74.43%、74.6%;同期,恒威電池碳性電池產品銷售金額分別為0.37億元、0.45億元、1.17億元、0.57億元,占同期主營業務收入的比例分別為11.85%、14.16%、24.23%、23.62%。

可見,堿性電池和碳性電池是恒威電池主要產品。

然而2010年以來,國內碳性電池行業出口數量處于震蕩下降趨勢。

據招股書,2010-2020年,國內碳性電池出口數量分別為182.6億支、198.2億支、186.49億支、188.39億支、185.79億支、185.08億支、175.72億支、178.2億支、175.31億支、174.06億支、161.77億支,2011-2020年國內碳性電池出口數量同比增速分別為8.54%、-5.91%、1.02%、-1.38%、-0.38%、-5.06%、1.41%、-1.62%、-0.71%、-7.06%。

可以看出,自2010年以來,國內碳性電池出口數量呈震蕩下跌趨勢,其中2018-2020年連續三年負增長,且2020年的碳性電池出口數量為2010年以來最低位。

與此同時,國內碳性電池的出口金額變動趨勢或“遇冷”。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援引自化學與物理電源行業協會數據,2014-2020年,國內碳性電池出口金額分別為10.38億美元、9.68億美元、8.2億美元、7.85億美元、8.17億美元、8.03億美元、7.56億美元。2013-2020年國內碳性電池出口金額分別同比增長-6.74%、-15.29%、-4.27%、4.08%、-1.71%、-5.85%。

不難看出,2018年以來,國內碳性電池出口金額呈下降趨勢,且2019年-2020年增速陷負增長。

在國內碳性電池行業出口“遇冷”的情況下,在三輪問詢中,恒威電池均被問及產能擴張的合理性。

據簽署日為2021年9月22日的《關于浙江恒威電池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在創業板上市申請文件審核問詢函的回復》(以下簡稱“首輪問詢回復”),深交所要求恒威電池說明其是否具備足夠的碳性電池產能消化能力,并結合其同行業可比公司近年來產能擴張等情況,補充披露產能擴張是否為行業趨勢。

據首輪問詢回復,恒威電池稱,報告期內,同行業可比公司的營業收入基本保持增長,基于已有銷售情況以及對未來銷售的預計,同行業可比公司也陸續擴大產能,產能擴張為行業趨勢。

然而,實際上,恒威電池上述回復或并未讓深交所信服。

據簽署日為2021年9月30日的《關于浙江恒威電池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在創業板上市申請文件的第二輪審核問詢函的回復》(以下簡稱“二輪問詢回復”),近年來,同行業可比公司陸續擴大產能,產能擴張為行業趨勢,其中野馬電池、力王股份、亞錦科技等均以擴產堿性電池為主。

且深交所要求恒威電池補充披露其未來是否有足夠的碳性電池產能消化能力,結合近年來國內碳性電池出口數量下滑及碳性電池市場需求情況,同行業可比公司碳性電池產能擴張情況,報告期各期恒威電池碳性電池銷量,現有產能和募投項目新增產能等情況,恒威電池補充披露未來是否有足夠的碳性電池產能消化能力,未來是否面臨產能過剩、競爭加劇、價格和毛利率下降等風險,并針對性地進行重大風險提示。

對此,恒威電池回復,根據公開資料查詢,報告期內,同行業可比公司中力王股份于2020年上半年新增一條環保碳性電池生產線;2018年至2021年1-6月,野馬電池碳性電池產能未發生變化,募投也未安排碳性電池的擴產項目;長虹能源2018年6月開始對碳性電池生產線進行處置,2019年開始無碳性電池產能,改為外購進行銷售。由此可知,同行業可比公司并未對碳性電池進行大規模擴產,公司碳性電池的銷售當前沒有面臨同行業可比公司的進一步競爭。

據簽署日為2021年9月30日的《關于浙江恒威電池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在創業板上市申請文件的第三輪審核問詢函的回復》(以下簡稱“三輪問詢回復”),深交所要求恒威電池補充披露,報告期內同行業可比公司基本未擴大碳性電池產能,或者將碳性電池生產線全部處置的原因,及此次上市恒威電池擬通過募投項目大幅提高碳性電池產能是否符合行業趨勢,是否具有必要性和商業合理性。

對比,恒威電池表示,“可比公司長虹能源聚焦堿性電池業務、亞錦科技外購碳性電池進行銷售,碳性電池并非兩家同行業可比公司的主要產品。而近年來,野馬電池碳性電池銷售占比呈下降趨勢,在野馬電池已有年產7億支碳性電池產能的情況下不進一步擴產具有合理性。而報告期內,力王股份碳性電池收入不斷增加,在2020年擴產符合其發展需要”。

且恒威電池稱,報告期內,同行業企業碳性電池產能變動系依據自身業務重點、客戶需求、利潤水平等綜合考慮所作出的決定,不存在統一的行業趨勢。且行業企業對碳性電池產能的規劃不存在統一的行業趨勢,均系企業根據自身實際情況作出的決策。公司募投項目大幅提高碳性電池產能是基于自身產品銷售情況、在手訂單情況、產能利用情況的商業決策。

由此可見,在第三輪問詢回復中,恒威電池認為力王股份碳性電池收入不斷增加,在2020年擴產符合其發展需要;野馬電池不進行擴產是因為其“已有年產7億支碳性電池產能”。即恒威電池或認為,野馬電池碳性電池沒有進行擴產,是其自身產量足夠。上述同行碳性電池產能擴張的情形,說明行業企業對碳性電池產能的規劃不存在統一的行業趨勢。

且恒威電池在首輪問詢函回復稱募資擴產為行業趨勢,而后在第三輪問詢回復稱同行對碳性電池產能規劃不存在統一的行業趨勢,前后是否矛盾?

然而《金證研》南方資本中心研究發現,恒威電池的上述回復,涉嫌避重就輕。

據野馬電池2021年8月24日發布的《浙江野馬電池股份有限公司關于調整部分募集資金投資項目的公告》(以下簡稱“野馬電池募投公告”),由于堿性電池的整體性能優于碳性電池,近年來鋅錳電池行業呈現出“堿性化”發展趨勢。據統計,發達國家或地區堿性電池占整個鋅錳原電池市場份額的60-90%。

在堿性電池占據過半數市場份額的背景下,2020年,野馬電池碳性電池產銷減少,堿性電池產銷增加。

據野馬電池2020年年報,2020年,野馬電池碳性電池生產量為4.31億只,同比減少19.43%;碳性電池銷售量為4.25億只,同比減少23.6%。同期,野馬電池堿性電池的生產量及銷售量分別同比增加27.63%、21.62%。

此外,力王股份或也進行碳性電池與堿性電池的結構調整。

據力王股份2021半年度報告,2021年上半年,力王股份碳性電池營業收入為3,737萬元,同比減少26.33%,碳性電池毛利率比上年同期減少45.65%。

對于碳性電池營收及毛利率的大幅下滑,力王股份稱,因2021年上半年碳性電池原材料漲價幅度大,其已控制了碳性電池的接單,同時加大了堿性電池的市場開拓力度,因此碳性電池營業收入下降。

可見,恒威電池在第二輪問詢回復稱同行并未對碳性電池進行大規模擴產,且基于上述力王股份碳性電池收入下滑、野馬電池碳性電池產銷縮減的情形,恒威電池同行業可比公司以擴產堿性電池為主。且堿性電池占據過半數市場份額的背景下,恒威電池對碳性電池進行擴產,是否“逆勢而為”?

事實上,2014年以來,恒威電池的碳性電池的產能利用率均處于未飽和狀態。

據簽署日2017年12月11日的招股書、簽署日2020年12月25日的招股書(以下簡稱“2020年12月版招股書”)及招股書,2014-2020年及2021年1-6月,恒威電池碳性電池的產能利用率分別為74.75%、53.8%、55.41%、53.95%、57.22%、48.43%、78.82%、61.92%。

可以看出,2014-2020年,恒威電池的碳性電池產能利用率均未達到飽和,且其產能利用率最高不達八成。

此番上市,恒威電池擬募資進行堿性電池與碳性電池的產能擴張。

據招股書,“高性能環保電池新建及智能化改造項目”系恒威電池此番上市的募投項目之一,擬募集資金2.96億元。該項目建成后將形成年產12.48億支高性能環保堿性電池、10.64億支環保碳性電池的生產能力,其中堿性電池年產能新增3.78億支,碳性電池年產能新增4.43億支。

且恒威電池現有碳性電池產線的年產能為6.2億支,募投項目投產后,恒威電池碳性電池達產年產能將達到10.64億支。

由上述情形可見,擴充碳性電池合理性遭深交所“三連問”,前后三次回復中,從在首輪問詢函回復所稱的募資擴產為行業趨勢,到第三輪問詢回復稱同行對碳性電池產能規劃不存在統一的行業趨勢,前后是否矛盾?但恒威電池擴充碳性電池的同時,其同行并未對碳性電池進行大規模擴張。

除此以外,收入來源主要來自外銷的恒威電池,面對的系國內碳性電池出口“遇冷”的窘境,且其自身碳性電池產能利用率多年未飽和,此番上市募投項目進行碳性電池的產能擴張,或“逆勢而為”,未來新增產能能否消化?

三、現有產能與環評報告矛盾,碳性電池產能差額超3億支信披現疑云

一波未停一波又起。招股書與環評文件所披露的恒威電池的現有產能數據現矛盾。

據招股書,恒威電池的“高性能環保電池新建及智能化改造項目”,備案批文有兩個,分別為“浙江省工業企業零土地技術改造項目備案通知書”(20203304113803154169)、“浙江省企業投資項目備案(賦碼)信息表”(2020-330451-38-03-152966)。對應的環評文件號分別為嘉環秀建【2020】39號、嘉環(經開)登備【2020】47號。

據秀洲區政府于2020年9月3日公布的《浙江恒威電池股份有限公司高性能環保電池智能化改造項目環境影響報告表(公示稿)》(以下簡稱“環評報告”),該環評報告編制日期為2020年9月,項目名稱為“浙江恒威電池股份有限公司高性能環保電池智能化改造項目”,建設單位為恒威電池,項目代碼為2020-330411-38-03-154169。

即經對比項目代碼、建設主體一致,環評報告系恒威電池募投項目“高性能環保電池新建及智能化改造項目”的環評報告之一。

然而,據招股書,恒威電池堿性電池與碳性電池的現有產能,是指截至招股書簽署日已投入使用的生產線年產能合計數,為時點數;現有產能與報告期各期的產能口徑不同,報告期各期產能系各生產線當期實際投入使用時間計算確定。

據招股書,2018-2020年及2021年1-6月,恒威電池堿性電池的產能分別為4.36億支、4.36億支、5.45億支、4.58億支;碳性電池的產能分別為2.5億支、3.5億支、4.65億支、3.1億支。

據招股書,截至招股書簽署日2021年12月27日,恒威電池已投入使用的生產線年產量合計(時點數)中,堿性電池年產能達8.7億支,碳性電池年產能達6.2億支。

據2020年12月版招股書,截至招股書簽署日2020年12月25日,恒威電池已投入使用的生產線年產量合計(時點數)中,堿性電池年產能達8.85億支,碳性電池年產能達6.2億支。

而據環評報告,恒威電池主要從事干電池的生產,目前其產能為年產2.5億支碳性鋅錳干電池和年產10億支堿性鋅錳干電池。

這意味著,環評報告的編制日期為2020年9月,截至2020年9月,恒威電池堿性電池產能為10億支/年,碳性電池產能為2.5億支/年。倘若現有產能按照截至時點已投入使用的生產線年產能合計數,即時點數的口徑來統計,環評報告披露截至2020年9月恒威電池堿性電池、碳性電池的產能,與12月版招股書披露截至2020年12月25日的數據差額分別為1.15億支、3.7億支,與招股書披露截至2021年12月27日的數據差額分別為1.3億支、3.7億支。其中相差僅兩個多月,恒威電池的碳性電池則縮減了3.7億支,差距懸殊,令人費解。對此,關于碳性電池現有產能數據的信披真實性幾何?或該打上問號。

四、供應商成立次年即合作或為“零人”企業,兩家客戶上演未成立先合作異象

一方面,恒威電池一家主要供應商,在合作期間現“零人”異象。

據《關于浙江恒威電池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在創業板上市審核中心意見落實函的回復》,2019-2020年,南昌景輝紙制品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景輝紙制”)是恒威電池前五大包材供應商。

據招股書,景輝紙制系恒威電池報告期內的主要新增供應商。2018-2020年及2021年1-6月,恒威電池對景輝紙制采購金額分別為65.74萬元、171.81萬元、462.1萬元、321.09萬元,合計1,020.74萬元。

據招股書,恒威電池與景輝紙制開始合作于2018年。

蹊蹺的是,景輝紙制社保繳納人數卻為0人。

據市場監督管理局數據,景輝紙制成立時間為2017年5月3日。其中,股東謝尚達、上官聯珠,持股比例分別為60%、40%。

據市場監督管理局披露的景輝紙制2017-2020年年報,2017-2020年,景輝紙制的員工社保繳納人數均為0人。

且據公開信息,截至查詢日2022年2月11日,景輝紙制股東謝尚達與上官聯珠并無其他關聯企業。也即是說,景輝紙制或不存在社保代繳的情況。

另一方面,恒威電池與兩家貿易商開始合作的時間,均在貿易商公司成立日期之前。

據招股書,義烏市雷川進出口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雷川進出口”)與義烏市智韜進出口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智韜進出口”),報告期內為恒威電池前五大國內貿易商客戶。恒威電池表示,雷川進出口、智韜進出口的客戶的獲取方式分別為合作伙伴介紹、廣交會。

此外,恒威電池與上述兩家貿易商客戶,都是于2006年開始合作。

然而據市場監督管理局數據,雷川進出口成立時間為2011年4月27日;智韜進出口成立時間為2015年3月16日。

也就是說,恒威電池在雷川進出口、智韜進出口兩家公司成立前,即與之合作,令人費解。而且,報告期內合計撐起恒威電池千萬元采購額的供應商景輝紙制,社保繳納人數均為0人,或為“零人”企業,交易真實性存疑。

至此,恒威電池或“逆勢”擴產、數據“矛盾”等問題之下,其未來能否向投資者釋放市場信心。

關鍵詞: 恒威電池現有產能信披現羅生門 募投項目遭&ldquo三連問&rdquo或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