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產業 > 正文

行業巨震!多家明星銀行遭重錘,近30家銀行一夜關停

2022-02-17 19:29:02來源:深藍財經  

銀行業遭遇持續強震!

最近一個月,除了多家銀行領到千萬級罰單之外,還有3家銀行在一夜之間關停。

實際自2020年以來,中國已有28家銀行成為歷史,接下來,應該還有至少10家中小銀行奔赴消失。

更可怕的危機或還在醞釀,總資產規模近80萬億元的4000多家中小銀行,將隨著時代的大潮起起伏伏,合并、重組成為行業洗牌關鍵詞。

現在,很多銀行人正在微博打卡“今天你從銀行辭職了嗎”,未來,等看到自家銀行被“大魚”吞掉的那一天,沒準兒,無數失業的銀行人想哭卻哭不出來。

1

3家明星銀行遭重錘

監管風向變了?

2022年的第一個月,監管部門開出多張千萬級罰單,劍指3家明星銀行。

東亞銀行(中國)率先領到開年以來的第一張千萬罰單,罰款金額1674萬元,青農商行(行情002958,診股)緊隨其后,拿到了4410萬元的最高“罰票”,它的后面尾隨著含著“金鑰匙”出生的網商銀行,其因四大項違法違規行為被罰款2236.5萬元,直接破了民營銀行的最高罰款記錄。

銀行犯事,高層一樣跑不脫:青農商行28名相關責任人被給予相應處罰,其中1人被終身禁業,5人合計被罰款66萬元;涉事的9名網商銀行高管同樣遭受處罰,職位下到產品創新部高級專家,上到銀行副行長、監事長,全部被端上臺面。

輿論爆發后,東亞銀行(中國)和青農商行方面連忙表態,紛紛表示“我們高度重視,要改要改……”唯獨網商銀行有所狡辯,說這其實是舊賬,咋們早在2020年整改完了。

但奇怪的是,無論是行政處罰決定書文號,還是作出行政處罰決定的時間,都鮮明地指向2022年,時間明顯滯后2年,請問網商銀行又是怎么整改的呢?

在一個月之內,開出3張千萬級罰單,無需累言2022年強監管依然是大勢,因為2021年全年,銀保監會也僅僅合計下發15張處罰金額超千萬的罰單。

從處罰事由來看,信貸、理財違規是重點監管風向,其中信貸資金違規輸血房市更是處罰重心。

然而梳理近期罰單可以發現,監管風向已經有了些許改變,信息合規、數據治理規范正在成為監管新要點。

東亞銀行(中國)此次就是在這方面踩雷的。

這說明啥?說明從《個人信息保護法》自2021年11月1日起實施以來,監管部門將對銀行的風控系統提出了更高要求,掌握龐大客戶資料的銀行,以后在運用科技工具的時候要尤為小心,避免侵犯了客戶的個人隱私。

除此之外,網商銀行還用自己的血淚史給同行們提了個醒:千萬要做好客戶身份識別工作,畢竟現在的反洗錢監管正在向縱深挺進!

但如何平衡客戶信息保護與反洗錢監管,這就很考驗銀行的金融科技水平。大浪淘沙,只有具備核心實力的強者,才能掘到真金。

2

近30家銀行一夜退潮

還有多少銀行會消失?

盡管被罰了幾千萬,但至少對于上述3家銀行來說還可以活下去,而對于很多中小銀行來說,活下去都快變成了一種奢侈。

這絕非危言聳聽。據深藍財經不完全統計,自2020年2月以來,我國已有28家中小銀行和農村信用社在一夜之間成為泡影。

數據來源:《財經》雜志、公開資料

制圖:深藍財經

最近消失的3家銀行,分別是洛陽銀行、平頂山銀行和焦作中旅銀行,它們都已經被河南最大的城商行中原銀行吸收合并了。交易完成后,3家銀行的主體將會被徹底注銷,而“吃飽了”的中原銀行將以近1.2萬億元的總資產規模排在全國城商行中的第8名。

即便有機會躍居全國前十,但中原銀行光鮮亮麗背后卻是近年來拍賣臺上的常客,其股權遭頻繁甩賣又屢屢以冷淡收場,這一尷尬境遇的最直觀體現,便是該行股價對比上市發行價遭“腰斬”。

然而,中原銀行在自身根基都算不上穩固的情況下,卻能合并吸收3家銀行,這反映了啥?反映了我國4000多家中小銀行正面臨“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的殘酷競爭,最近兩年消失的28家銀行僅僅是拉開了未來銀行整合浪潮的大幕。

去年開業的遼沈銀行就極具代表性。2021年1月,央行官網頭條轉發來自遼寧省政府的新聞稿稱,遼寧省將通過申請新設,組建一家省級城商行(后取名為“遼沈銀行”),計劃合并省內12家相關城商行。

那陣,遼寧省一共就15家城商行,這一合并相當于合并了其中的五分之四。

雖然在后續的推進工作中,遼沈銀行只合并了其中的2家城商行,但剩下的10家銀行不是不合并,而是因為遼沈銀行需要合并的銀行數量太多,得一步步來。也就是說,在此后不久的日子里,全國還將有至少10家銀行成為歷史。

接下來,估計類似的情形會越來越多,很多今天我們還看得到的銀行,沒準兒明天就會關門大吉。說白了,洗牌是必然的,那些能力不行的銀行,要么被一家大一點的銀行吸收,要么多家小銀行抱團取暖,合并重組成一家稍大一點的銀行。

3

全球銀行業持續洗牌!

是好是壞?

其實,回看全球主要經濟體的金融市場,你會發現商業銀行的重組屢見不鮮,美國、英國、日本幾乎每隔一段時間,就會興起一波出清、整合甚至關停商業銀行的浪潮。

從美國來看,上世紀80年代至今,美國商業銀行數量從1.4萬家左右減少至5000家左右。

這波動蕩之下,銀行內部也在掀起“離職潮”。

今年年初,一個名為“今天你從銀行辭職了嗎”的微博超話徹底火了,眾多媒體到超話下方尋找銀行人逃離的理由。

深藍財經把多如牛毛的答案總結成了以下幾條,這些五花八門的離職原因,或許可以基本還原銀行人內心的掙扎。

因身體不適想請假休息,結果領導不予批準;

連續多月拿兩千多的低工資;

所在銀行設定的KPI芝麻開花節節高,基層員工背負的KPI可以多達上百個;

一天的工作從上柜開始,基本沒休息時間;

任務越來越重,薪酬卻不一定漲……

可以說,銀行人正在這些吐槽聲中排著隊地逃離銀行,但真當銀行沒了的那一天,他們可能想哭卻哭不出來,因為那陣他們不知道是該哭還是該笑。

一家地方銀行的中層告訴深藍財經,他所在的銀行將來也可能被合并,一方面,他不忍心看著它的經營狀況連年惡化,一方面又害怕自己中年失業。

對銀行人來說,銀行消失就像硬幣的兩面,有好有壞,但對于銀行自身來說,利永遠大于弊,原因有三:

1、中小行的盈利能力普遍較差,現金流吃緊,持有風險資產多,靠自身無法完成自救,重組反倒是一條不錯的出路。

拿最簡單的例子來說,支付寶在馬云外灘風波之前,是支持互聯網存款的,而接入互聯網存款的銀行,是各大地方的中小行和城商行,這些銀行因為有支付寶的背書,像什么“億聯銀行”、“藍海銀行”之類沒幾個人聽過的銀行,都能吸引成千上萬的支付寶用戶放心地把錢交出去。

但隨著央行金融穩定局局長孫天琦的一聲令下,支付寶等互聯網存款產品瞬間被打成了“無照經營”的非法金融活動,直接導致無數中小行斷了一大波糧草。

缺糧的銀行,就跟剛出生的嬰兒沒奶吃一樣,又怎么保障客戶的資金安全呢?

2、過去幾年,因為經濟高速增長,所以很多地方的銀行得以盲目擴張,其結果就是治理能力薄弱、“重量不重質”。抱團取暖則有利于化解地方金融風險,集中管理。

3、金融科技逐漸成為大勢,過去“線下網店為主,線下服務打輔助”的模式已經被徹底顛覆,但中小銀行由于規模太小,缺乏推進數字化轉型的能力,所以大銀行吸收小銀行對后者而言是件好事。

結語:

2021年第二季度央行評級結果顯示:全國有高達10%的城商行被評為“高風險機構”。農合機構(包括農村商業銀行、農村合作銀行、農村信用社)和村鎮銀行風險最高,高風險機構數量分別為271家和122家,兩者合計占到全國所有高風險機構的93%。

可以預見,中小銀行整合浪潮仍將在2022年及未來的日子里持續洶涌。

監管部門開出的一張張罰單,僅僅是為銀行敲響警鐘。這些高風險銀行中的絕大多數,都可能成為時代洪流下的犧牲品。

到時候,就別怪時代拋棄你時,連一聲招呼都不打,因為行業洗牌的大幕早已悄然拉開。

關鍵詞: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