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產業 > 正文

主題基金吹響反彈沖鋒號 醫藥板塊底部徘徊或在“黎明前的黑暗”

2022-02-19 13:29:04來源:證券市場紅周刊  

紅周刊 | 曹井雪

開年迄今,權益類基金排行榜上,醫藥主題基金集體跌落末端。這類賽道型產品因主題限定而無法漂移,但逆向思維來看,主題類公募中目前最具性價比的就是醫藥類產品。

醫藥板塊在2019年至2021年上半年漲幅出色,也成就了葛蘭、趙蓓、吳興武、蔣秀蕾、譚小兵等一大批專攻醫藥的公募明星。但是去年以來醫藥板塊持續調整,2022年至今跌勢尚未扭轉。目前,醫藥指數年內下跌幅度已經超過12%。

對醫藥基金經理而言,當前無疑面臨著巨大的挑戰。記者采訪獲悉,以時間換空間或是他們的首選,此時精選跌到位的醫藥類股票,布局或是良好的長線買點。例如譚冬寒管理的工銀瑞信醫藥健康,本周該基金凈值已經連續反彈了4個交易日。同時,中證申萬醫藥生物指數本周漲幅達到4.44%。信心逐漸樂觀起來的醫藥掌門紛紛表示,當前或正處在黎明前黑暗。

逾7成醫藥主題公募創歷史最大跌幅

CXO賽道回調成問題所在

當然,一周的板塊反彈并不代表走勢已經逆轉。從2021年中期算起,該指數跌幅達32.09%。在此期間,在納入統計的86只醫藥主題基金中,有超過7成的基金經歷了成立以來的最大回撤。例如農銀匯理醫藥主題基金的最大回撤就出現在2021年7月2日至2022年2月11日,幅度為44.44%。

對此,匯安基金資深醫藥研究員周沖表示:“醫藥板塊的集體下跌,客觀因素大于主觀情緒。2018年隨著醫保局的成立,醫藥板塊的投資越來越集中于少數政策避風港板塊。再加上2020年疫情的原因,像CXO、醫療服務等賽道估值已經到了非常高的水平,遠遠高于歷史合理區間,機構持股非常集中。”

根據四季報,藥明康德、邁瑞醫療和凱萊英是被公募重倉市值最多的3只醫藥股。其中,藥明康德和凱萊英都屬于CXO賽道,前者被658只基金重倉,持倉總市值為639.22億元;后者被221只基金重倉持有260.71億元。此外,同一賽道的泰格醫藥和康龍化成,被公募重倉持有的市值也位列所有重倉股的前100位。

而根據申萬2021行業分類,醫藥生物板塊被劃分為16個三級子行業,醫院、疫苗、醫療耗材和醫藥研發外包等子行業年內的跌幅最大,分別為46.65%、33.58%、32.59%和31.05%。就CXO來說,由于公募整體看好和集中持股,在賽道集中回調中或重傷組合凈值。以藥明、凱萊英、泰格、康龍為例,今年以來的平均跌幅約為20.71%。

這也直接導致去年下半年以來,86只醫藥主題基金中的40只跑輸了同期的行業指數。其中,易方達醫藥生物、前海開源醫療健康、南方醫藥保健、廣發醫藥健康以及南方醫藥創新等產品,凈值回撤幅度都超過40%。趨同化的重倉標的在下跌途中,某種程度上容易造成踩踏。

板塊普跌主題基金出現業績分化

中藥、二線龍頭公司或成醫藥“避風港”

雖然醫藥基金凈值增長率普遍回撤,但是業績受損的幅度也有較大差異。截至2月17日收盤,廣發滬港深醫藥凈值回撤幅度最小,只有6.21%。該基金成立于2021年12月29日,目前處于建倉期,或許由于倉位較低的緣故而避開了本輪下跌。

同時,前海開源中藥研究精選的回撤幅度也相對較小,約為9.56%。該基金投資范圍鎖定在細分的中藥領域,申萬中藥板塊年內的跌幅較小,而該基金去年四季度末的重倉也主要圍繞中藥展開。

此外,在廣義的醫藥行業基金中,也存在回撤相對較小的產品,紅土創新醫療保健就是一例。從四季度末的持倉來看,其可能規避了近期跌幅慘重的CXO龍頭公司,重倉了澤達易勝、紅日藥業和桂林三金等醫藥服務或創新藥二線公司。對此,基金經理在四季報中指出:“一些產品有特色、現金流較好的二線優質企業有望成長起來被市場重新認知,主要分布在CDMO、難仿藥、醫療器械等領域。”

另一方面,從表現較差的基金原因來看,除了對CXO集中持股外,基金經理在創新藥、醫療服務等領域的重倉,也對產品階段性表現產生負面影響。在年內業績排名后五位的醫藥主題基金中,藥石科技、恒瑞醫藥、貝達藥業等創新藥公司,疊加邁瑞醫療、通策醫療等醫藥服務類公司均被納入其中。

究其原因,周沖表示:“對醫療服務板塊,市場可能擔心醫療服務的價格可能受到壓制;集采或者降價會不會蔓延到醫療服務領域,以前量價齊升的投資邏輯似乎破壞了。”

“對于創新藥板塊,雖然長期需求依然比較樂觀,但價格上,由于醫保局年年談判,市場對國內創新藥價格比較悲觀;某公司PD-1出海不及預期也讓投資者對國內創新藥出海邏輯大打折扣;此外從供給端看,競爭也是越來越激烈,未來創新藥公司可能面臨一波出清的過程。”他進一步強調。

“藥基”殺傷范圍擴大

投資須擺脫“養基”思維

由于醫藥基金近兩年發展迅速,本輪凈值下挫負面效應顯現影響甚廣。此前,賺錢效應驅動基金公司不斷發行醫藥主題類產品,導致市場上此類產品數量大增。根據Wind資訊統計,2020年度和2021年度成立的醫藥主題基金,數量分別為14只,超過了此前的任何一個年份。

另外,在代銷機構的推波助瀾以及投資者的追漲下,基金經理被神化,資金紛紛涌入導致醫藥主題基金規模大增。近兩年時間,這類產品的規模從2017年末的491.67億元增加到2021年末的2426.87億元,翻了將近5倍。

在這一過程中,一大批公募醫藥掌門被投資者耳熟能詳,去年四季度,葛蘭管理產品的總規模已經趕超張坤,其中中歐醫療健康和中歐醫療創新兩只產品居功至偉,前者的規模由三季度末的634.4億元增至四季度末的775.05億元,同期后者的規模由116.17億元增至130.94億元。

以中歐醫療健康為例,其在去年上半年規模增長較為迅猛,其規模成功實現翻倍突破250億元,但是基金凈值先升后降,如果基民高位追捧未“割肉”的話,或許超百億的資金都被套山頂。同樣的劇情似乎也在下半年上演,于是形成了投資者愈買愈套的局面。

對此,資深分析師常玏指出:“投資者對醫藥板塊機會的看好是投這類產品的前提條件,這與投資股票的思路一致,與投資全市場基金的‘養基’思路相距甚遠。但是有不少投資者沖著歷史業績和基金經理名氣買入,與預期持有體驗南轅北轍。”

對于許多賽道型產品而言,由于基金契約規定相對嚴格,投資標的受限是普遍情況。今年以來,包括醫藥、白酒、新能源、科技等領域的主題基金輪番受挫。此前,上海證券曾發布針對行業主題類基金研報,指出我國行業主題基金存在規模過小、代表性不強、缺乏產業支撐以及資本市場容量小等諸多問題。

“由于投資者多樣化的投資需求,各類主題基金還會不斷發行,賽道型產品還會繼續蓬勃發展。但時間會淘汰落伍者,最終或許也只有一、兩只基金能夠生存下來。”常玏如是強調。

拓展能力圈似乎不易

醫藥賽道的投資機會還需深挖

對于醫藥主題基金經理目前面臨的困境,百嘉基金副總經理王群航指出:“客觀來看,醫藥賽道當前不在風口上了。但在公募基金的契約里,事先已經規定好了產品的投資范圍、投資策略等重要內容,都是必須嚴格執行的。”投資范圍受限成為醫藥主題基金面臨的首要難關。

至于未來的出路,有不少基金經理通過拓展能力圈來彌補醫藥以外的短板,例如葛蘭同時還管理了兩只全市場產品,將能力圈擴大到新能源、科技和消費等諸多領域。此外,長城基金的譚小兵、交銀基金的樓慧源等人,也同時管理著全市場類的產品。

不過,這并非易事。以譚小兵為例,其代表作長城醫療保健自2016年她管理迄今,已經實現了199.23%的回報率。但是在2017年3月至2020年1月管理的長城中國制造,卻只有35.5%的回報率。此外,2020年6月她開始管理的長城創新驅動的業績更不盡如人意,截至今年2月17日收盤,她管理期間該基金凈值增長率為-16%。相比之下,同一時期長城醫療保健的凈值增長率分別為69.64%和5.49%。

在拓展能力圈困難重重的情況下,深挖板塊的投資機會似乎成為更好的選擇。記者了解到,醫藥領域投資對基金經理專業度要求相對較高,而且各細分賽道都有不同的研究邏輯,絕大部分人當前還是在醫藥這一領域繼續深耕。“這不需要基金經理了解全局,只需要在單一行業中鉆研深挖,管理難度實際上是降低的。”常玏如是評價。

王群航指出:“作為基金經理,必須要在嚴格遵守基金契約的同時,深挖既定主題下的細分投資機會,如醫藥、醫療、健康、保養、康復、中藥、西藥、原料藥、成品藥、上下游的延伸等等,例如,去年年末,中藥就表現得很好,一些醫藥基金的凈值因此有良好的表現。”

2020開年以來,醫藥主題基金經理的調研就體現了對醫藥板塊關注的延伸。例如百誠醫藥就吸引了中銀基金吳印等基金經理前去調研,該公司涵蓋了創新藥和仿制藥等業務,屬于2021年新上市的公司。此外,易方達的楊楨霄調研了新天藥業,該公司是肺炎特效藥領域的龍頭公司。

此外,據《紅周刊》記者統計,在418家醫藥生物板塊的上市公司中,有40家年內出現了上漲,其中具有新冠特效藥概念的化學試劑類公司海辰藥業的漲幅高達96.25%,此外醫院中的*ST華塑和體外診斷的安旭生物,也分別實現了41.58%和36.03%的漲幅。但遺憾的是,海辰藥業和*ST華塑在去年末并沒有被公募基金挖掘并重倉;而且在重倉安旭生物的9只基金中,并沒有醫藥主題基金的身影,反而像國泰成長優選和諾安研究精選等全市場類的基金將其攬入。

CXO短期估值仍偏高

創新藥具備投資吸引力

對于醫藥基金經理而言,接下來對細分子行業和個股的選擇尤為重要。根據Wind資訊,當前醫藥生物板塊的動態PE在30倍附近,處于近兩年較低的位置。

但是在周沖看來:“由于近幾年不同細分板塊的分化越來越大,看醫藥板塊整體的估值意義越來越小,例如CXO當前的動態PE接近60倍,拉長周期維度來看估值并不低。但是在近期披露的2021年度業績快報中,該類公司業績增速迅猛,這或許會帶來短期的反彈。”例如,藥明康德最新披露業績快報,公司實現營業收入22902億元,同比增長38.5%;歸母凈利潤50.97億元,同比增長72.19%。

天弘醫藥創新基金經理郭相博表示:“CXO板塊上游的景氣度高點已經在去年顯現,疊加估值并不便宜,今年的比較優勢下降,雖然行業景氣度仍會較高,但預計較難帶來超額收益,估值可能會持續消化。當然,該板塊業績增長的確定性較高,長期看仍有配置價值,但需要關注性價比。”

那么,在公募醫藥掌門們的眼中,當前機會在哪里呢?綜合記者的采訪,他們重點談到了三條賽道。首先關注創新產品帶來的差異化競爭,其中包括了基因治療,如m-RNA疫苗等,這些創新產品在定價上會比原有仿制藥和老產品更具優勢,有望給患者帶來更好的效果或不同的治療體驗。例如,有望應對奧密克戎的m-RNA疫苗由中國軍事醫學科學院、艾博生物和沃森生物共同研制。若能普遍接種,也可以增厚上市公司沃森生物的業績。

其次,在生物制藥行業高速發展的狀態下,看好生物制藥領域里產業鏈的to B機會。包括2021年表現較好的CDMO或CRO等為創新藥做服務的行業,以及部分生物藥上游企業,它們在未來5-10年可能都會維持比較好的景氣度。

再次是醫療服務板塊,2021年該板塊受到了非常大的政策壓制,有些醫療服務進行了調價,包括DRGs政策,所以會有估值上的壓制。但今年預計政策可能有些糾偏,醫療服務板塊和公立醫院的差異化競爭可能會是重點關注方向。

此外,周沖也認為當下創新藥的吸引力越來越高。他表示:“從行業基本面上講,市場擔憂的創新

藥談判價格、出海預期、競爭格局激烈;估值上,一些優質的創新藥企業已經跌到了很低的位置。而對行業的長期需求,還是很有信心的。隨著低水平重復研發的藥品逐漸出清,行業競爭格局也會逐漸得到改善。”

(本文已刊發于2月19日《紅周刊》,文中提及個股僅為舉例分析,不做買賣建議。)

關鍵詞: 主題基金吹響反彈沖鋒號 醫藥板塊底部徘徊或在ldquo黎明前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