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要聞 > 正文

生活服務業新就業形態和靈活就業的發展特征和發展趨勢

2020-09-17 09:33:51來源:中國經濟時報  

聚焦新就業形態

■來有為 尤越 霍景東

近年來,數字經濟和平臺經濟的發展提升了服務水平,增加了交易機會,服務主體和就業人數不斷增加,同時也催生了一些新就業形態和靈活就業崗位,帶動社會就業的作用非常顯著。2020年7月,美團研究院對我國生活服務業新就業形態和靈活就業進行了調查研究,并聯合喔趣科技對我國靈活用工商戶和靈活就業(含新就業形態)從業者開展了問卷調查,商戶側回收有效問卷5633份,靈活就業從業者回收有效問卷6171份。調研發現,靈活用工崗位類型眾多,是從業者的重要收入來源,從業者通過靈活就業拓寬了成長邊界。

一、我國生活服務業新就業形態和靈活就業的發展特征

新就業形態是指伴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的發展和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信息技術的運用而出現的一種新型就業形態。靈活就業是指以非全日制、臨時性和彈性工作等靈活形式就業的就業形態,網約配送員(騎手)、自由職業的作家等都是靈活就業的代表。從政策角度看,新就業形態包含在靈活就業范疇內,是一種互聯網平臺組織的非雇傭的就業形態。本報告的調研以靈活就業從業者為主,包含一定比例的新就業形態從業者,并在案例選擇上增加新就業形態從業者的調研案例,如騎手、共享單車換電員、社區團購團長等。根據對商戶和從業者的調查,我國生活服務業靈活就業(含新就業形態)呈現出下述發展特征。(一)靈活用工崗位類型眾多,服務員、線上運營、保潔、騎手等崗位的需求量大。對生活服務業商戶的問卷調查顯示,靈活用工崗位類型眾多,從服務員到線上運營以及一些生活服務業的核心服務崗位均有分布,比如廚師、發型設計師、健身教練、網課老師等。大部分靈活就業崗位較為基礎,主要集中在服務峰谷效應明顯、峰值時段用工需求大的服務員、保潔、騎手等崗位(見表1)。

(二)三成以上的靈活就業從業者以靈活就業為補充收入來源,42.8%的從業者月收入高于5000元。問卷調查顯示,生活服務業靈活就業從業者的男女比例為51.2:48.8,男性從業者所占比重略高于女性從業者。在年齡分布上,生活服務業靈活就業從業者以20-35歲的青年人為主,該年齡段從業者的占比高達82.2%,其中,33.5%的從業者為26—30歲,28.7%的從業者為31-35歲,20.0%的從業者為20—25歲。生活服務業靈活就業從業者中,29.1%的從業者為從事沒有固定單位、從事打零工式的靈活性工作(如小時工),28.4%的從業者以靈活就業為補充收入來源,有穩定工作,但同時從事其他靈活性的兼職工作(如騎手、網約車司機),25.3%的從業者為自由職業者,如自由撰稿人、設計師、作曲家以及互聯網帶動下的多元化工作方式,如開網店等,17.2%的從業者是其他情況(見表2)。

從生活服務業靈活就業從業者的月收入分布來看,16.8%的從業者月收入低于3000元,40.4%的從業者月收入為3001—5000元,42.8%的從業者月收入高于5000元(其中,23.3%的從業者月收入為5001—7000元,9.9%的從業者月收入為7001—10000元,9.6%的從業者月收入在10000元以上)(見圖1)。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9年全國城鎮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為53604元。根據調查樣本進行推算,生活服務業靈活就業從業者的月平均收入為5061.6元,年收入為60732元。生活服務業靈活就業從業者收入略高于全國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工資。這說明,勞動不分形態,只要努力工作,靈活就業從業者就有機會獲得較高的收入。圖1生活服務業靈活就業從業者的月收入分布

數據來源:美團研究院和喔趣科技2020年7月對靈活就業從業者的問卷調查,有效問卷6171份案例1:共享電單車換電員陳進喜今年43歲,來自云南玉溪。高中畢業后,陳進喜在老家從事冶金相關工作。兩三年前,單位關停,陳進喜到昆明打工,然而收入并不穩定,最低的時候一個月只能賺2000元左右。2020年年初,陳進喜的妻子查出患有甲亢,無法繼續工作,而家中一兒一女都在上學。陳進喜的生活壓力陡增,開始尋找新的工作機會。2020年7月,在朋友的介紹下,陳進喜開始在美團電單車業務從事換電員工作。在他看來,換電員工作比較自由:早晚高峰時候忙一點,中間有一些時間可以適當放松休息,不像工廠工作一樣需要時刻緊繃著神經;另一方面,換電員的收入也比較可觀。從事共享電單車換電員工作后,陳進喜每天早上7點出門,根據后臺系統的提醒和路線規劃,前往需要換電池的單車位置更換電池。陳進喜一天工作時間在8小時左右。費用計算上,單車投放量多的時候以計件的方式結算,投放量少的時候按照日薪150元的標準發放。如今工作了3個多月,陳進喜的平均月收入達到了6000多元。(三)靈活就業從業者收入方式靈活多樣,超過五成以按次收費、按單量收費為主。靈活就業從業者的收入方式靈活多樣。在獲得收入的方式上,靈活就業從業者以按次收費、按單量收費為主,占比達到54.4%;33.6%為底薪+提成(提成主要是按次收費、按單量收費),12.0%為按項目整包收費(見圖2)。圖2生活服務業靈活就業從業者獲取收入的方式

數據來源:美團研究院和喔趣科技2020年7月對靈活就業從業者的問卷調查,有效問卷6171份按次收費、按單量收費是典型的基于任務的收費方式。靈活就業從業者面對眾多勞動任務,具有一定的選擇空間,多勞多得,不勞不得,可以靈活安排自己的工作時間。靈活是靈活就業的重要特性。以騎手工作為例,美團研究院發布的《2020年上半年騎手就業報告》顯示,接近四成的騎手有其他工作,36.2%的騎手的工作時間占據自己所有工作時間的50%及以下。問卷調查顯示,有24.8%的從業者看重按需付費、多勞多得這一收入方式,進而選擇從事靈活就業。 案例2:社區團購團長社區團購是以“生鮮電商”和“社區化服務”為切入口,為用戶提供優質實惠的購物體驗的新業態。社區團購新業態催生了大量以社區團購團長為代表的靈活就業崗位。社區團購團長主要以集結社區周邊有生鮮零售購物需求的消費者、選品、發起開團、接貨發貨為主要工作的職業,深受白領、超市店主、家庭主婦等群體的歡迎。濟南的劉敏是一位全職主婦。如今,大兒子10歲、小兒子4歲,孩子們都到了上學的年齡。2020年7月,劉敏開始在美團優選平臺擔任優選團長。劉敏表示,之所以選擇這樣的靈活就業方式,主要因為做社區團購可以兼顧家庭和工作,有時間接送孩子上下學。憑借對小區的了解以及鄰里的信任,短短十天劉敏就建立起了370人的用戶群,日均營業額在1000元左右。目前用戶人數每天都在遞增。為了進一步擴大業務,劉敏還專門開設了一個儲藏室用來收發貨。團長工作也給劉敏的生活態度帶來了積極變化,她說:“做團長的接觸面廣,見客戶多,自己的心態和視野更開闊了,不會像以前一直呆在家時那么封閉”。 (四)從業者通過靈活就業向多方輸出自己的特長、技能和資源,拓寬了成長邊界。從事靈活就業,從業者不僅僅是為了增加收入,同時也非常看重鍛煉能力、發揮才能等方面。問卷調查顯示,生活服務業靈活就業從業者從事靈活就業的原因,32.1%的從業者是為了鍛煉能力、拓寬路子;29.5%的從業者是通過自由職業最大化發揮才能;27.3%的從業者是因為互聯網信息透明,靈活就業機會多(見表3)。

從事靈活就業對于自由職業者尤其重要。美團研究院對按項目整包獲得收入的從業者進行交叉分析,發現該群體主要集中在自由職業者(包括自由撰稿人、設計師、作曲家以及互聯網帶動下的多元化工作方式,比如開網店等)。靈活就業有利于自由職業者通過項目整包的方式向多方輸出自己的特長、技能和資源,自由職業者擁有充分的靈活性和自主權,能夠實現自身價值的最大化。案例3:獨立密室設計師王戈密室設計師王戈今年48歲,開過旅館和網吧,這個年紀如果去公司謀職只能謀到一些基礎崗位。2017年,做過編輯和文案,具有一定文字基礎的王戈決定投身于蓬勃發展的密室行業,成為一名獨立密室主題設計師。三年時間里,王戈一共研發了25個主題,每個主題城市版權的價格在2000-3000元不等,這些主題會被售賣到100多個城市。憑借這份靈活就業工作,王戈的年收入達到百萬,讓自己在長春過著不錯的生活。在對未來的發展規劃上,因為靈活就業具有收入方式靈活、工作時間靈活等特性,56.8%的生活服務業靈活就業從業者仍打算繼續從事靈活就業(包括做從業者和自主創業兩種情況)。其中,20.0%的從業者因從事靈活就業增長了見識,提升了能力,打算走上自主創業之路。此外,有25.3%的從業者打算找一份正式、穩定的工作,10.6%的從業者表示自己“還沒想好”,6.9%的從業者準備上學或參加培訓,為以后找工作充電(見表4)。

案例4:在校大學生彭光彬從送外賣到做上美團外賣配送站站長大學生彭光彬今年讀大三,就讀于山東師范大學體育教育專業,山東泰安人。大一的時候,彭光彬開始利用自己的課余時間送外賣,大二下半年開始參與外賣配送站的工作,負責招聘、配送、跟商戶溝通。從大三開始,彭光彬做了所在大學的配送站站長,個人投入五、六萬元,開始了創業之路。目前,彭光彬管理著濟南長清大學城(共有八所院校,包括山東師范大學)、濟南聯合大學等九個配送站點。面對即將到來的畢業,彭光彬不打算按部就班從事體育老師的工作,他說:“做外賣讓自己比同齡人成長更迅速,獨立性更強”。畢業后他打算繼續做外賣配送站站長,希望把配送站做大做強。(五)55.2%的生活服務業商戶有靈活用工需求,41.0%的商戶計劃在疫情后增加靈活就業崗位。靈活用工將碎片化的時間和碎片化的任務集合起來,大大降低了企業高技能人才(如密室設計師、數字化管理師、人工智能訓練師、線上餐廳裝修師、外賣運營規劃師、無人機駕駛員)的用工門檻,增加了人才的可獲得性。此外,靈活用工可以按需付費,能夠有效應對行業的峰谷用工需求。美團研究院問卷調查顯示,55.2%的生活服務業商戶有靈活用工需求。在有靈活用工需求的商戶中,48.5%的商戶需求比例為10%及以下,17.8%的商戶需求比例為11%—20%(見圖3)。根據調查樣本進行推算,目前我國生活服務業商戶靈活用工需求比例約為12.8%,這意味著一家10人小店中便有1人為靈活就業。圖3有靈活用工需求的生活服務業商戶的靈活用工需求比例

數據來源:美團研究院2020年7月對生活服務業商戶的問卷調查,有效問卷5633份峰谷效應明顯的交通出行服務行業、餐飲行業和文體娛樂行業商戶對靈活用工的需求比例分別達到63.3%、57.1%和57.1%,明顯高于生活服務業商戶整體的需求比例(見表5)。

生活服務業商戶選擇靈活用工的原因(可多選)中,55.6%的商戶選擇“靈活用工按需付費,能夠應對疫情等不確定性因素”,39.4%的商戶選擇“靈活用工成本低”,29.4%的商戶選擇“人員需求有季節性、周期性、時間段特征”(見表6)。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美團買菜與鹿港小鎮、小南國等餐飲企業的“共享員工”合作,既緩解了美團買菜由于訂單激增導致人力緊張的問題,也在一定程度減輕了餐飲企業支付工資的負擔,而且還保障了從業人員的收入。

疫情后生活服務業商戶的用工規劃中,有41.0%的商戶表示會在疫情后增加靈活就業崗位,30.5%的商戶表示疫情后“正式員工崗位和靈活就業崗位都不變”,18.4%的商戶表示疫情后“增加正式員工崗位”。

二、互聯網平臺助推生活服務業新就業形態和靈活就業發展

一是互聯網平臺促進了靈活就業人員與崗位的技能、時間、空間、價格的信息匹配,同時提供服務保障。平臺型企業通過APP將企業關于靈活就業崗位需求的位置、技能要求、報酬標準、工作時間等信息和靈活就業人員的技能、報酬要求等以文字、圖片等方式進行展示,并提供撮合功能,使得供需雙方能夠實現快速、有效匹配,并提供支付、結算等服務。二是互聯網平臺建立高效、敏捷的培訓體系,幫助靈活就業人員提升職業技能,加快數字化轉型。在服務行業加快數字化轉型的同時,必須加快從業者的數字化轉型,解決從業者的能力素質與產業結構升級的不匹配現狀。美團基于自身實踐,搭建生活服務業人才數字化發展的平臺——美團大學,進行了一些有益的嘗試和探索。今年以來,美團大學已為生活服務業從業者提供超過9000萬人次的線上培訓,開發2000多門課程,累計輸出課時超過500萬小時,內容覆蓋餐飲、外賣、美容、美發、美甲、醫美、結婚、親子、酒店管理等多個生活服務品類,旨在加快行業人才的知識更新與技能提升。疫情期間,美團大學入選了人社部推薦的54家職業技能培訓線上平臺機構。三是互聯網平臺推動了供需雙方的數字化生態建設,創造了更多新就業形態和靈活就業的崗位。以美團平臺為例,2019年,通過美團平臺獲得收入的騎手總數達到398.7萬人,比2018年增長23.3%。2020年上半年,通過美團平臺獲得收入的騎手總數為295.2萬人,相比2019年上半年增加41.5萬人,同比增長16.4%。以騎手為代表的新就業形態是一種靈活就業方式,滿足了從業者時間自由、補充家庭收入等多方面的需求,成為社會就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外賣產業是“三新經濟”的代表性行業,對騎手的需求量大,成為疫情期間應對臨時失業的“就業蓄水池”。

三、發展新就業形態和靈活就業的政策建議

為推動新就業形態和靈活就業健康發展,穩定社會就業,建議重視下述方面的工作。(一)政府、行業、院校和互聯網平臺共同努力,加大對新就業形態和靈活就業從業者的培訓力度。新就業形態和靈活就業從業者所在行業新,人員流動性大,缺乏有效的職業上升通道和培訓保障。問卷調查發現,34.3%的靈活就業從業者認為從業障礙來自“靈活就業崗位缺乏成長空間”,31.3%的靈活就業從業者認為從業障礙來自“沒有對應的培訓體系”。今后要加大對新就業形態和靈活就業從業者的培訓力度,建立新就業形態和靈活就業從業者的職業發展通道,這需要政府、行業、院校和互聯網平臺共同努力。建議各方合力開展職業教育,共建實訓基地,深化產教科融合,可考慮聯合辦學并認證的方式,為新就業形態和靈活就業從業者提供學習認證;對新就業形態和靈活就業從業者,可突破職業目錄的限制,對已有平臺企業開展靈活就業職業培訓的,納入職業培訓補貼。政府、行業、院校和互聯網平臺共同幫助新就業形態和靈活就業從業者提升技能、專業性和職業認同感,拓展新就業形態和靈活就業從業者的職業發展空間,增強他們從事新就業形態和靈活就業的動力和穩定性。(二)制定更積極的新就業形態和靈活就業支持政策,保障靈活就業人員的權益。今后可明確新就業形態和靈活就業的界定,統籌規劃,針對新就業形態和靈活就業從業者制定更積極的靈活就業支持政策,保障新就業形態和靈活就業從業者的權益。建議:一是完善靈活就業社保政策,各地政府放開參加社會保險的戶籍限制,充分包容人口的流動性,允許外地和農村戶籍靈活就業人員在工作地參加社會保險,為勞動者提供基本保障。同時進一步降低繳費率,破除制約靈活就業發展的制度瓶頸。二是鼓勵采取商業保險保障方式。建議充分尊重勞動者對保障方式的選擇意愿,鼓勵并支持互聯網平臺為靈活就業群體設計的商業保險措施,比如意外險、重疾險、商業醫療險、商業養老險等,對互聯網平臺以商業保險方式為新就業形態和靈活就業從業者提供多層次保障予以財政補貼和稅收優惠,建立多元化的新就業形態和靈活就業職業傷害保障體系。(三)大力發展新業態,創造更多新就業形態和靈活就業從業者機會。疫情期間,以騎手為代表的新就業形態從業者勇擔重任,成為維系城市正常運轉的“城市擺渡人”。生活服務電子商務平臺等新業態吸納了大量新就業形態和靈活就業從業者,有效擴大了部分群體特別是學歷不高、手藝不強,或因疫情短暫失業的就業群體的就業規模。今后要順勢而為,秉持包容審慎的監管理念,大力發展新業態,不斷擴大就業蓄水池,創造更多新就業形態和靈活就業機會,穩定社會就業,保障和改善民生。

關鍵詞: 就業形態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