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要聞 > 正文

政策傾斜混動,PHEV或成贏家?

2020-09-30 17:32:56來源:虎嗅網  

2020 年的北京車展,不再單獨有新能源館,因為幾乎每個展館,都有新能源車

 

盡管近兩年純電動車被各大媒體所推崇,但買車畢竟不像買手機,用戶投入一筆錢當然想盡量獲得“十全十美”,所以,但對于真正持幣準備購車的人來說并不會毫不猶豫為純電動買單,因為他們大多數對電動汽車是又愛又恨,愛的是性能和使用成本,恨的則是用車中會存在諸多不方便之處。

 

中國對于新能源車的政策扶持有目共睹,然而在對新能源車支持的大方向中,一些政策傾斜在悄然發生。即將出爐的《2.0 版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圖》和四年前的 1.0 版相比,新版路線圖的重點,以“電驅化”替代“電動化”。純電動可能會是未來的主流,但在這個邁進過程中,混動車型的重要性卻在逐步提升。

 

不過問題是,混動類型如此多,又出現了像理想ONE這種增程式混動汽車,消費者簡直一頭霧水。

 

混動傻傻分不清

 

最早混動技術的出現大約在石油危機發生前(與鋰電池技術爆發差不多同一時期),當時目的非常明確,就是為了省油。

(發動機功率和扭矩隨轉速變化曲線)

對于任何機器而言,節能無非是兩種方法: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回收浪費的能源。而汽車中內燃機理論最高效率也不過40%多(且這種內燃機低扭很差,即低轉速車輛動力很差),再加上一系列傳動機構的損耗,最終真正用于行駛的能源效率也就25%左右;并且燃油車在城市低速行駛、剎車減速等工況下,要么是效率更低,要么就是白白浪費大量汽油。

 

(電機功率和扭矩隨轉速變化曲線)

 

而電機不僅擁有瞬時達到峰值扭矩的能力,且能夠實現能量回收,能夠完美彌補燃油車的缺點。

雖然聽起來混動車型非常完美,但實際上想要將電機完美地與燃油車結合卻沒有那么簡單,所以由于技術實現手段不同,就產生了多種不同的混動結構,導致實際使用效果也天差地別。

 

目前市面上的混動車型,無外乎混動(HEV)、插電混動(PHEV)、增程式混動(EREV)三種,它們的共同點為都是利用電機來彌補內燃機的不足之處,不同點在于架構差異以及導致的不同特性偏向。

 

HEV車型偏向省油取向,但由于電池包較小和電機功率不大,綜合性能一般;PHEV則是在HEV基礎上加大電池包和電機功率,性能較好,且由于可以充電,所以大部分情況下比HEV省油;EREV有點像PHEV,但基本上是純電動車(BEV)加裝了內燃機作為電力來源,綜合性能不錯,但耗油量不低。

 

無論是HEV還是PHEV,根據電機布局位置不同,可以分為P0、P1、P2、P3(PS)、P4幾種結構。

 

P0、P1結構為48V輕混所采用,省油效果小于10%,其實可以看作是純燃油車的小技術升級; 市場上主流的混動車型基本都是P2、P3(PS)結構,其省油效果可達到20%-30%(PS結構為30%-40%); P4結構為多為四驅豪華和超跑所用,后橋會單獨有一個功率較大的電機,其省油效果可達20%-30%。

 

(不同混動結構形式)

 

不過以電機布局位置分類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增程式混動就無法按此方法分類。所以筆者用另一種更加容易理解的方式來解釋不同類型之間區別:串聯、并聯、混聯。

 

本質上說,由于加入了電機,那么車輛就存在兩個動力來源,無論是多么精妙的結構,那么一定要想辦法讓內燃機和電機有效的聯合工作。

 

串聯混動,顧名思義即發動機與電機呈串聯結構。內燃機只提供發電,由電機帶動輪子行駛。兩個動力來源各司其職,互相彌補,在大部分城市駕駛走走停停的工況下,表現良好。(理想one就屬于這種類型,不過稍有不同)

 

(理想ONE增程混動系統結構)

 

這種結構類型的問題就在于,如果發動機性能一般,那么一旦持續高速形式(加速)或者負荷較大時,電池包電量很快就“供不應求”。導致內燃機成為了唯一能量來源,此時車輛不僅像燃油車一樣工作,且還要多負擔電池包、電機等“累贅”,所以很多時候油耗與燃油車相差無幾。這也是為什么增程式混動在高速巡航時油耗并不低的原因。

 

并聯混動,則是避開“短板效應”,讓電機和內燃機并行工作,P2、P3結構多為此方式。通過多個離合器結構配合,使得發動機既可以發電,也能夠直接參與驅動車輛。優點是對于大部分行駛工況下,表現都不錯,但由于多數仍采用傳統變速箱結構,效率會有些損失。

 

(P2混動結構)

 

市場上被人追捧以及實際體驗效果最好的是混聯混動,分為功率分流、并聯串聯結合兩種方式,最著名的即是豐田所采用的功率分流(PS)模式和本田所采用的并聯串聯結合模式。之所以倍受消費者喜愛的原因,是因為混聯模式通過更加智能的動力切換方式,使得綜合效率提高,節能省油效果更加出眾。

 

 

所以本質上想要兼顧不錯的性能和節能,PHEV是最好的選擇。這也是為什么各大車企近兩年除了純電動,接連推出PHEV車型的原因,比如寶馬X3 PHEV、奔馳GLA 250e等。

 

混動只看豐田?

 

汽車界一直流傳著“混動只分豐田和其他”,根本原因在于豐田對行星齒輪結構的技術積累。

 

但實際上豐田混動中的精髓(行星齒輪結構)專利是由美國一家名叫TRW的公司在1960年申請的(專利US 3566717),其中非常詳細描述了一個基于行星齒輪機構的動力分配系統,只是因為電控技術不夠發達,所以未能在當時實現。

 

(US2566717專利圖)

 

后來有一家公司比豐田推出普銳斯還早兩年的時候,注冊申請了“雙電機加行星齒輪組成的EVT變速機構”(專利 US 5558595),這家公司叫通用。

 

其實通用進軍混動領域時間并不短,曾推出的多款插混車型。在美國EPA油耗測試數據下,比當時的豐田凱美瑞混動版油耗還要低。2005年時候,通用、戴姆勒、克萊斯勒、寶馬還達成了合作,共同研發和分享混動領域的技術,即是采用行星齒輪機構的PS混動形式。

 

也正是因為這項合作,以上多家公司也都獲得了這套PS結構混動技術。不過彼時消費者對油價并不在意,所以并沒有被市場廣泛認可。然而誰也沒有料到,環保節能問題越來越被關注,政策的傾斜也從“無腦”發展純電動,轉向了階梯式逐步前進。

 

這對于上述聯盟的幾家車企來說,無疑是個好消息。

這其中常年作為硬漢越野風的Jeep或許最為高興,越野車型要想不丟失性能的情況下發展節能減排,PHEV是唯一道路。于是Jeep接連推出了兩款熱門車型的PHEV版本:大指揮官PHEV和牧馬人4xe。

 

從結構上來看,Jeep大指揮官PHEV其實與豐田的非常相像,都是由發動機、無級變速箱(EVT)、兩個電機和一個大電池包組成。這款車采用了2.0T GME-T4發動機(阿爾法羅密歐Giulia、Stelvio同款,沃德十佳發動機),配合行星齒輪結構的Si-EVT無級變速器。官方宣稱百公里綜合油耗為1.6L,虧電油耗不到百公里6L,綜合續航900km,純電續航70km。

 

在低中速行駛階段,由電池提供能量,直接供給驅動電機帶動車輪行駛;急加速和高速行駛,除了電池供驅動電機工作,發動機也會啟動,同時完成提供動力和帶動發電機發電,此外在發電機在特殊工況下也能提供動力;高速巡航階段,發動機提供動力,同時帶動之前的驅動電機發電。而發動機啟停由發電機負責,能量回收由驅動電機負責。

 

這套系統中行星齒輪機構負責動力分配工作,通過電控對其精確控制,使得在不同工況下,合理分配發動機提供的功率,即能夠保證發動機任意時刻都處于最佳工況,也就相應保證了動力同時穩定燃油經濟性。

(Jeep大指揮官Si-EVT混動結構)

 

(豐田EVT混動結構)

 

這套系統雖然優點突出,卻也存著一些缺點。

 

因為行星齒輪機構的原理限制,車輛的高速行駛時,驅動電機轉速過高后性能會下滑,此時發動機不僅要直接驅動車輪,還要負擔起給驅動電機發電的職責,所以此時燃油經濟型會有所下降,同時伴隨著動力的下降。

 

本質上Jeep的PHEV混動與豐田PHEV混動雖然在結構上相差不多,但實際上有些細小的差別。

 

首先就是發動機,豐田混動中采用的發動機都是阿特金森循環的發動機,優點是熱效率很高,缺點是后勁不足,也就是功率不高。相比之下Jeep所采用的2.0T GME-T4發動機本身就能提供230匹馬力,從而能夠比較輕松應對高速、加速工況,并且通過與電控系統的配合,能一定程度彌補效率問題。

 

其次是相比于豐田,Jeep所采用的電池包和電機功率大一些,所以Jeep這套的混動系統在動能回收和純電性能表現上,略微占優。

 

總體而言,兩個混動系統優勢幾乎相同,且實際油耗表現也不相上下,只是在一些動力系統規格的選擇上略有出入,導致最終車輛動力表現不同。換句話說,豐田的混動系統并非是只有他們能做到,只不過由于進入市場較早從而形成的固有觀念罷了。

 

放在最后

 

電動汽車的未來實際上不得而知,不過混動卻真真切切存在著龐大的市場需求,即便在全球車企巨頭轉型電動車的同時,無一例外都同時計劃著推出PHEV等車型。

 

從技術層面來講,PHEV并沒有比HEV先進很多,而EREV本質上也是電氣化偏向純電動的PHEV車型;其實很難定義哪一款車更好,只能說對于不同人的不同需求,才能定義哪一種混動模式更適合自己。

 

面對新能源格局變動,政策不過是無形的推手,Jeep要想通過大指揮官PHEV或者牧馬人4xe打動市場,PHEV混動模式不是關鍵,而車輛本身的素質才是真正的決定因素。

關鍵詞: 政策傾斜混動,PHE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