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要聞 > 正文

移動電信入局 運營商競速eSIM賽道

2020-10-23 04:17:42來源:北京商報  

傳統移動通信業務增長放緩后,eSIM服務有望成為三大運營商新的增長點。近日,繼中國聯通(行情600050,診股)(港股00762)之后,中國移動(港股00941)和中國電信(港股00728)也成功獲得工信部批準,可以在全國范圍內開展物聯網等領域eSIM技術應用服務。與此同時,中國移動啟動大規模eSIM晶圓采購,采購總規模達7000萬顆。業內人士認為,中國移動此次大手筆采購只是一個開始,隨著三大運營商均獲得eSIM“牌照”以及物聯網產業日益成熟,國內eSIM市場的競爭將全面升溫。

三大運營商均獲牌照

隨著工信部同意中國移動和中國電信在全國范圍內開展物聯網等領域eSIM技術應用服務批文發布,三大運營商已經全部擁有eSIM“牌照”。2019年12月,中國聯通獲得相關批準,成為第一家擁有eSIM“牌照”的運營商。

eSIM簡單地說就是將SIM卡直接嵌入到設備芯片上,而不是作為獨立的可移除零部件加入設備中,用戶無需像現在一樣插入實體SIM卡。與實體SIM卡相比,eSIM擁有成本低、占空間小、配置靈活、可靠性高等特點。

資料顯示,過去幾年三大運營商已經在國內部分省市試點推出了一些eSIM服務,并將eSIM技術應用到了智能手表、智能手環等可穿戴設備中。在這一過程中,中國聯通表現最為積極,并搶占先發優勢。

2017年11月,中國聯通開始試點eSIM獨立號碼業務;2018年2月,中國聯通獨家獲得eSIM一號雙終端業務試點批復;2018年3月,中國聯通開始試點eSIM一號雙終端業務。2019年3月,經工信部批復同意,中國聯通將eSIM可穿戴設備獨立號碼業務從試點拓展至全國。

與中國聯通相比,中國移動和中國電信的動作相對慢一些。2018年6月,中國移動eSIM一號雙終端業務在天津、上海、南京、杭州、廣州、深圳、成都7個城市啟動。2018年12月,中國電信也在上海、廣州、深圳、南京、武漢、成都、杭州開啟eSIM一號雙終端業務。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三大運營商已經布局多年,但eSIM在國內普通用戶中的知名度和普及度并不高。針對eSIM業務的用戶規模和收入狀況,北京商報記者采訪三大運營商相關負責人,但截至發稿,尚未獲得回復。

通信產業觀察家劉啟誠向北京商報記者表示,目前eSIM知名度并不高,一部分原因是還未獲得“牌照”前,運營商只能根據要求在部分城市進行個別業務試點,在宣傳方面也沒有做出更多動作。隨著“牌照”獲批,運營商可在全國范圍開展各類有關eSIM的服務,未來,三大運營商應該會投入更多精力在eSIM上。

eSIM爭奪戰一觸即發

三大運營商已經開始發力eSIM服務。就在此次拿到eSIM“牌照”的幾乎同一時間,中國移動啟動了大規模eSIM晶圓采購,采購總規模達7000萬顆,其中包括4000萬顆消費級晶圓和3000萬顆工業級晶圓。

據了解,中國移動首次采購eSIM晶圓是在2018年。與兩年前相比,中國移動此次采購的規模擴大了40%,且未設定最高限價。不僅是中國移動,去年便獲得eSIM“牌照”的中國聯通今年以來已不斷展開各類新布局。2月,中國聯通發布全球首款5G+eSIM模組FG150和FM150。3月,中國聯通又推出了首款基于高通SDX55平臺開發的面向消費市場/行業市場的5G模組CU-QG1/CU-QM1,該模組集成了eSIM。

在業內人士看來,獲得eSIM牌照后,中國電信接下來也必然會有更多針對eSIM業務的動作,三大運營商的eSIM服務爭奪戰大有一觸即發之勢。

此外,有聲音認為中國移動選擇啟動新一輪eSIM布局,不僅與“牌照”問題獲得解決有關,也可能與物聯網產業的成熟有關。“eSIM原來使用范圍有限,支持的設備也不多。但是,隨著物聯網時代來臨,物聯網終端增多,eSIM未來大有可為”。資深電信分析師馬繼華告訴北京商報記者。

眼下,國內物聯網產業正加快成熟。近期,根據工信部方面披露的數據,我國已經建立了70多萬個物聯網相關基站,移動物聯網設備連接數超過10億個;到今年底,我國的移動物聯網設備連接數將達到12億個,NB-IoT (窄帶物聯網)網絡有望實現縣級以上城市主城區的普遍覆蓋。

通信工程師張勝瓊認為,物聯網領域是eSIM卡應用的真正藍海。物聯網領域有很多典型的大規模覆蓋、單向數據傳輸和極簡套餐標準的應用場景,在這樣的應用場景下,eSIM卡的優勢能夠充分體現出來。

在此背景下,行業主管部門也在加大對eSIM的支持力度。除下發“牌照”外,近日工信部還要求各地通信管理局緊密跟蹤、分析eSIM技術應用服務發展情況,及時解決市場問題,規范企業經營行為;加強市場監督檢查,強化網絡安全監管,切實保障用戶合法權益,為eSIM技術應用服務發展營造良好環境。

新業務的AB面

加速布局eSIM服務背后,是運營商在傳統移動通信業務低迷情況下急需尋求新的增長點。根據工信部的數據,今年前8個月,三大運營商實現移動通信業務收入6045億元,同比下降0.8%,降幅較前7個月擴大0.1個百分點。

對于三大運營商而言,eSIM服務可能為其提供新的營收來源。以中國聯通eSIM一號雙終端業務為例,該業務資費為10元/月,用戶附屬終端共享手機主號碼的套餐資費和疊加流量包,套外資費標準與手機號碼資費標準保持一致,而eSIM的低成本優勢能夠幫助中國聯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成本。

不過,每個事物都有兩面性,新興產業eSIM對于運營商來說也是雙刃劍般的存在。據了解,eSIM卡未與特定運營商綁定,用戶可在不同運營商之間隨時切換,這將給用戶帶來方便,但也可能會影響到運營商重要的“賣卡”業務,SIM卡原有的基礎增值業務將會消失,原有的開卡、銷卡等業務流程也將會全部改變。

此外,eSIM如果要想應用于手機上,也并非易事。“eSIM技術應用在手機上,需要解決很多問題。”通信產業觀察家項立剛表示,eSIM卡可以很方便地被運營商遠程讀寫,但如果沒有建立起很好的安全機制,這種方便也可能被不法分子利用,產生一些危及用戶信息安全的問題。

在劉啟誠看來,eSIM固然可以應用于面向個人用戶的2C市場,但更大的用武之地還是在面向企業客戶的2B市場。在2B市場中,諸如傳感器、監控設備這些應用場景,非常講求經濟效益,運營商可以通過軟件的方式在這些場景中大規模使用eSIM技術,從而有效地節約成本。

目前,三大運營商均已進行或已完成面向2B市場的物聯網eSIM平臺的建設。以中國移動的物聯網eSIM平臺——“貫眾互聯平臺”為例,該平臺支持多種物聯網連接技術,包括WiFi、藍牙、Zigbee等多種連接協議和基于eSIM(2G/4G)的蜂窩網絡服務,能幫助企業實現傳統硬件向智能硬件的轉型,解決設備與云端、設備之間、人與設備的連接問題。

“一個新業務的出現,對于三大運營商來說都是巨大的商業機會,激烈競爭在所難免。”劉啟誠表示,2B市場非常龐大,涉及交通、能源、旅游、醫療等方方面面,運營商要想讓自家eSIM服務更受歡迎,必須提升技術、業務創新、網絡連接等全方位的能力,誰的綜合實力更強,誰能形成差異化優勢,誰才有機會拿下最多的市場份額。

關鍵詞: eSIM 運營商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