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要聞 > 正文

湖北碳排放權交易中心已與6家銀行簽署1200億元碳金融授信

2021-03-23 11:45:29來源:湖北日報  

原標題:湖北成為全國碳資產大數據中樞

全國碳市場預計6月底上線交易

閱讀提要

3月18日,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副司長陸新明透露,將加快全國碳市場建設,推動《全國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立法審查進度,爭取今年出臺。

根據生態環境部要求,眼下,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正沖刺“最后一公里”,將創新采用“雙城”模式,即上海承擔全國碳排放權交易系統建設工作,湖北牽頭承擔全國碳排放權注冊登記系統的建設工作,預計今年6月底正式上線。

碳市場成交額占全國54.4%

去年9月,中國向國際社會承諾,“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今年全國兩會,碳達峰、碳中和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并再次提出,加快建設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這也是《京都議定書》提出的實現減緩氣候變化國際合作的重要機制。

這意味著,到2030年前,我國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不再增長,達到峰值后,再慢慢減下去;到2060年前,針對排放的二氧化碳,要通過植樹、節能減排等各種方式全部抵消。

2011年,湖北和北京、上海等七地,獲批開展試點碳排放權交易市場。2014年,湖北碳市場交易啟動。2017年12月,國家決定全國碳排放權注冊登記系統落戶湖北。

注冊登記系統,好比碳資產的“銀行”和“倉庫”,承擔了碳排放權的確權登記、交易結算、分配履約等業務,是全國碳資產的大數據中樞。目前,武漢市中北路青魚嘴的碳匯大廈正抓緊建設中,未來這里將成為全國碳排放權注冊登記系統的辦公用地。

數據顯示,截至目前,湖北碳市場已納入373家控排企業,總排放量2.75億噸,約占全省45%;總產值1.1萬億元,約占全省30%。碳市場覆蓋工業領域的溫室氣體排放,占第二產業產值的70%,涉及電力、鋼鐵、水泥和化工等16大行業。

省地方金融監管局副局長嚴宓介紹,2020年,湖北碳排放權交易中心市場交易規模、引資規模、納入企業參與度等市場指標居全國首位,累計配額成交3.56億噸,占全國50.8%;成交額83.51億元,占全國54.4%。

碳市場功能愈加豐富

目前,湖北碳交易市場正開展各類創新探索,進一步豐富碳市場功能。

據介紹,湖北碳排放權交易中心已與6家銀行簽署1200億元碳金融授信,用于支持綠色低碳項目開發和技術應用。在全國首創了碳基金(5支)、碳托管(592.28萬噸)、碳質押融資(15.4億元)、碳眾籌、碳保險等碳金融產品,進一步拓寬企業的融資渠道。

同時推動全省農村戶用沼氣和林業碳匯項目開發達128個,預計年均減排量214萬噸。目前已有217萬噸省內貧困地區產生的碳減排量入市交易,創收超過5000萬元。

此外,還和軍運會、冬奧會組委會合作,推出低碳軍運和低碳冬奧微信小程序,將個人低碳出行、垃圾分類回收、光盤行動等低碳生活和綠色消費數據收集并轉化為碳減排量,捐贈給軍運會和冬奧會,實現大型賽事的碳中和。

驅動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

建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不僅是我國應對氣候變化、履行國際協議的重要舉措,還是推動我國經濟結構轉型,邁向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

據了解,2014年至2019年,湖北省企業獲得的免費排放配額逐年遞減,配額缺口企業占比由43%增加到68%,形成有效倒逼機制。而同期湖北省第二產業增加值增長率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呈現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良好勢頭。以2019年為例,采用碳排放強度下降法的111家企業中,73%的企業排放強度下降,采用歷史法分配的228家企業中,60%的企業排放量下降。

未來,湖北省將積極引入各類市場主體入市,做大做強試點碳市場,為全國碳市場順利啟動提供支撐。還將繼續探索創新各類碳交易產品和碳金融工具,建立“湖北省綠色產業項目庫”,設立湖北“兩山”綠色發展基金,建成“湖北綠色低碳產業綜合服務平臺”和“全國綠色金融綜合服務平臺”,構建集綠色交易平臺、綠色發展基金、低碳產業園區、低碳大數據平臺、綠色能力建設培訓中

心于一體的綠色低碳產業發展閉環,以市場、金融和技術三引擎驅動湖北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

關鍵詞: 湖北 排放 交易中心 銀行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