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要聞 > 正文

馬大為院士:從新藥發現談科技成果轉化

2021-08-07 20:15:17來源:中國金融信息中心  

CFIC導讀

◆近日,在中國金融信息中心舉辦的第26期“海上院士講壇”上,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研究員馬大為院士受邀出席。馬大為院士在以“從新藥發現談科技成果轉化”為主題的報告中,用生動的實例回顧過去百年新藥研發模式的變化,以及制藥界如何應對fast follow和源頭創新,以發現best in class 和first in class的新藥。

2018年,一部《我不是藥神》的電影打動了無數人,也將新藥研發和藥物仿制話題推向熱點。有些藥物為什么如此之貴?新藥研發為什么如此之難?在高風險的藥物研發領域,如何找準新藥研發的方向,加快研發成果的轉化,成為學術界、產業界共同關心的話題。

近日,在中國金融信息中心舉辦的第26期“海上院士講壇”上,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研究員馬大為院士以“從新藥發現談科技成果轉化”為主題作了主旨報告。馬大為院士在報告中,從新藥研發的流程介紹過去十年中國新藥開發發生變化的原因和未來新藥研發過程中學術界和工業界密切合作的必要性。用生動的實例回顧過去百年新藥研發模式的變化,以及制藥界如何應對fast follow和源頭創新,以發現best in class 和first in class的新藥。會上,馬大為院士還與學術界、產業界通過圓桌討論進行交流,探討了國內藥物研發產業的發展趨勢。

上海醫藥工業研究院原副院長、研究員張福利,上海美迪西生物醫藥有限公司創始人、首席執行官陳春麟博士,上海交通大學化學化工學院特聘教授、上海市手性藥物分子工程重點實驗室主任張萬斌,江蘇恒瑞醫藥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研發中心CEO陶維康博士以及來自長三角地區的黨政機關、科研院所、企事業單位的相關負責人和專家人士出席講壇。

本期海上院士講壇由中國金融信息中心、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上海市科學技術協會、上海石油天然氣交易中心、上海市工業經濟聯合會共同主辦,上海市化學化工學會、上海市藥學會協辦,浙江省新昌縣人民政府全程戰略合作。

主辦方致辭

中國金融信息中心黨委委員、總裁張鳳明

中國金融信息中心黨委委員、總裁張鳳明表示,去年席卷全球的新冠疫情讓公眾對醫藥行業有了全新的認識。上海目前正在打造經濟、金融、貿易、航運、科創中心,國家把注冊制科創板放到上海試點,就是希望打造科技+金融的深度交流平臺。醫藥行業和芯片行業相似,也是一個需要極長研發周期和大量資金投入的行業,風險很高。目前上海的醫藥產業具備了一定的基礎,2020年產業規模超過6000億,其中工業產值突破1400億,未來三年上海生物醫藥的產值要力爭達到1800多億。新藥研發過程中學術界、產業界和金融界的合作顯得更加重要。未來這個賽道的發展空間十分巨大,更需要專業人士和科學家的指導。

本次論壇邀請到馬大為院士做“從新藥發現談科技成果轉化”的主旨演講。馬大為院士長期致力于有機合成化學和藥物化學研究,榮獲國內外多項大獎。馬院士此次將分享新藥產業領域的研究心得和真知灼見,并與學術界、產業界的大咖進行深入的交流,相信將給在座的嘉賓帶來思想的盛宴。

中國金融信息中心是新華社與上海市人民政府的重要合作平臺,位于陸家嘴的頭排頭座,因外形像藍寶石的造型,故稱“東方藍寶石”。中心是服務于上海五個中心建設的功能性、資源性和服務性平臺,致力于搭建思想交流、信息匯聚、經驗分享的平臺。通過這些活動,讓更多的業界人士關注科技創新、關注醫藥產業發展。

主旨演講

主旨演講:《從新藥發現談科技成果轉化》

在一個多小時的主旨演講中,馬大為院士回顧了藥物研發的發展與進程,針對國內的生物醫藥與新藥研發產業發展狀況,探討了國內藥物研發產業的現狀與發展趨勢。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研究員馬大為院士

新藥研發過程發生巨變

從九十年代開始,新藥研發的過程已經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在馬大為院士看來,九十年代之前,藥物一般是從自然界將活性成分提取,之后在動物身上做藥理模型,再將其推廣到臨床,由此循環;九十年代后,創新藥的模式發生了重要變遷:首先將大量化合物通過蛋白篩選,找到所需要的先導化合物,之后上動物試驗,經過化學合成改造后進入臨床試驗環節。九十年代前的藥物研發是由化學家提供化合物進行試驗,由化學家驅動藥物研發的研究,而九十年代后,生物學家用蛋白質篩選大量化合物,藥物研發轉而由生物學家主導。

新藥研發成本高風險大

藥物研發需要大量的時間與資金投入。馬大為院士介紹,藥物在進入臨床試驗前需要經過漫長的階段,首先需要提高化合物的活性、選擇性、物理學性質,包括吸收、分布、代謝、毒性等等,合格后才能上臨床。而臨床試驗同樣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臨床試驗一般分三期,首先要通過安全性的試驗,測試最大劑量藥物的安全性;之后要通過有效性測試,證實藥物具有治療效果;最后需要進行大量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試驗。一切順利的情況下,藥物在研發成功后需要七八年才能獲得上市批準。馬大為院士指出,將化合物變成可以上市的藥,需要很長的時間與大量的試驗,需要大量不同學科的科學家參與,成功率也難以保證,因此新藥研發的投入非常高,難度非常大。

制藥業:中國制造轉向中國創造

馬大為院士認為,雖然新藥研發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與時間,但在研發成功后可獲得壟斷性的利潤以回收研發過程中的成本,研發成功后的高回報是企業推動新藥研發的動力。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中,我國的制藥業主要在生產仿制藥或者非專利藥,這些藥品拿到配方就可以生產,沒有很高的成本,但卻同樣可以賣出很高的價格,使得藥品生產商不進行創新也同樣可以獲得很高的利潤,致使國內大量制藥廠商將大量資金用于宣傳而非研發。近五六年間,形勢發生了變化,國家出臺了多個政策促進新藥研發。從2015年開始,大量資金涌入了制藥業;在人才方面,大量在國外有藥物研發經驗的專家回國研究;在流程方面,很多公司可以提供國際標準服務;藥物的審批的速度加快了許多,過去審批需要數年時間,現在審批時間縮短到幾個月,新藥研發的形勢正在逐步向好。

藥物研發:科研單位與公司更密切合作

在馬大為院士看來,未來十年中國的生物醫藥創新將步入2.0時代。走簡單的模仿會陷入激烈的市場競爭。在藥物研發過程中,需滿足差異化的臨床需求。此外,還需要找機會進入國際市場。制藥公司需要做扎實的研發,找到特色方向,和大學、科研單位合作,承接一流的創新成果的轉化;在藥物上市后,制造成本就變得愈發重要,因此也同樣需要創新的藥物生產工藝的研發。而對于投資者而言,需要更好的耐心與更長的持久性,藥物研發需要漫長的時間,因此也需要較長的周期才能收回投資。

馬大為院士強調,由于最近五年政策上的影響,我國新藥研發無論從me-too到me-better,還是藥物的制備,從簡單的模仿到更經濟更環保的合成路線,都在呼喚科技的創新。制藥業源頭創新需要科研院所與公司密切合作,才可以把成果有效轉化。

馬大為院士簡介>>>

1984年畢業于山東大學化學系,1989年于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獲博士學位。1990-1994年在美國匹茲堡大學化學系和Mayo Clinic神經化學和神經生物學研究部進行博士后研究。1994年回到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工作,現任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研究員,研究方向為化學生物學導向的有機合成,藥物化學。最近獲得的獎勵包括ACS Cope Scholar Award (2018) , 未來科學大獎之“物質科學獎”(2018) ,中國科學院杰出科技成就 (2019)等。

圓桌論壇

論壇上,馬大為院士就新藥研發的思考與學術界、產業界進行交流。上海美迪西生物醫藥有限公司創始人、首席執行官陳春麟博士,上海交通大學化學化工學院特聘教授、上海市手性藥物分子工程重點實驗室主任張萬斌,江蘇恒瑞醫藥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研發中心CEO陶維康博士參加圓桌互動。上海醫藥工業研究院原副院長、研究員張福利主持圓桌會議。

上海美迪西生物醫藥有限公司創始人、首席執行官陳春麟教授在發言中,肯定化學藥物的地位,認為其不會完全被生物醫藥所取代。雖然化學藥物有一定的風險,但是化學藥物的特征是其靶點在細胞表面和細胞內都可以,而相對的大分子是作用在細胞表面,所以化學藥物仍是非常重要的藥物組成部分,占比接近一半。

上海美迪西生物醫藥有限公司創始人、首席執行官陳春麟

談到中國新藥研發的發展,陳春麟教授介紹,近五年來,特別是從2015年“722”事件之后,中國創新藥的質量大大提高。從數字上來看,2015年以后,美迪西招股書共披露過120件新藥,2020年全年41件新藥,今年上半年20多件,全年數量肯定超過2020年。中國的新藥研發,在美迪西這樣具有國際標準的CRO幫助下,在中國和國際都在進行申報。中國的新藥研發在國內提高的同時,也在走向國際。

在AI助力新藥研發方面,陳春麟教授認為AI可以起到輔助作用。目前AI的設計即使能夠出來,從化學的角度合成有的也比較困難,不過成功率和研發進度明顯加快。對藥物來說,有二十個左右的藥學參數以及十幾個臨床參數決定藥效好壞。由于參數眾多,全面超越之前的藥物是相對困難的,不過部分或大部分的藥學參數超越之前的都有可能成為me better。任何新的技術,都要經過臨床的評判,AI可能幫助前面的流程加快一些。美迪西目前已與多家AI 創新藥設計公司包括 Insilico Medicine合作,并和張江生物醫藥基地在組建AI新藥創制的聯盟,作為指導方向,可以進行新技術的嘗試。

上海交通大學化學化工學院特聘教授、重點實驗室主任張萬斌

上海交通大學化學化工學院特聘教授、上海市手性藥物分子工程重點實驗室主任張萬斌在發言中介紹,他們重點實驗室的主要研究方向是讓藥品的合成路線更短,副產物更少,可以省去手性異構體的分離工藝,使得生產成本更低。張萬斌教授以抗丙肝藥物索菲布韋的合成為例做了介紹,他們正在通過合成方法的創新,進一步降低生產成本,希望將已經比較便宜的每片120元的價格,爭取再降低一半以上,從而進一步減輕患者的負擔。由于縮短了合成路線,減少了副產物,因此在制造過程中可以減少污染,讓生產變得更加綠色。

張萬斌教授團隊經過多年努力,在青蒿素的化學合成方面已經取得了重要的進展,相關成果已轉讓復星醫藥。如果將來實現工業化生產的話,可以讓青蒿素的價格更加便宜。另外薄荷醇是一個大品種香料,同時也是重要的醫藥中間體,目前我國主要依賴于從印度進口的植物提取產品。利用張萬斌教授的高效手性催化合成技術,萬華化學已經建成了年產1000噸的薄荷醇合成生產車間。萬華化學目前正計劃建設年產萬噸級的薄荷醇大規模生產線。

江蘇恒瑞醫藥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研發中心CEO陶維康博士

江蘇恒瑞醫藥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研發中心CEO陶維康博士認為,隨著中國藥政的改革和國家對創新藥的大力支持,近年來我國的醫藥行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恒瑞醫藥一直堅持自主創新和國際化,近年來也取得較快的發展和收獲初步創新成果。

陶維康談到未來中國醫藥發展時表示,目前國內企業機遇與挑戰并存。一是中國的醫藥市場,監管制度和新藥研發體系已經與國際接軌。在創新藥研發上要求“中國新”就是“全球新”;二是真正做有新的臨床價值的創新藥,有囯際竟爭力的公司還不多;三是轉化醫學研究仍有待加強,未來如何將原創成果轉化成創新的臨床藥物是亟需探討的話題。

談到國內外差距的問題,陶維康表示,近十幾年中國制藥業發展快,國家政策支持力度大,對中國制藥行業發展起了較大作用。但仍存在問題和差距:主要體現在:一是國內公司不能單純模仿,需要有創造、提高創新能力。新藥研發要針對未滿足的臨床需求解決臨床的問題。恒瑞醫藥在這方面持續努力,已取得不少進展,在構建全球研發體系的同時,下力氣探索建立了新的多抗、雙抗、ADC藥物發現等多種技術平臺來支撐創新藥的研究;二是人才缺乏,在人才的廣度與厚度上仍有欠缺,真正符合項目負責人要求的領軍人才國內還是較少,需對行業和靶點有很好的掌握;三是在整個轉化體系建設上仍有大量工作待做。

上海醫藥工業研究院原副院長、研究員張福利

上海醫藥工業研究院原副院長、研究員張福利介紹了在新藥發現之外,上海醫藥工業研究院如何改進工藝,將藥物做得更好。張福利表示,工藝改進是個系統工程,要選擇好的路線進行小試、中試,試生產,一方面是仿制藥老產品的工藝改進,另一方面很多創新藥物出來后,面臨著降低成本的問題。這方面的工作,可以發揮上海醫藥工業研究院的作用。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研究員馬大為

馬大為院士在圓桌論壇上強調,藥物研發要從源頭上做起,即便是同一個靶點,化合物也要做到更好、更有特點。搞合成的人就是要創造出別人沒有的結構和特性出來。針對同一個靶點做me-better的話,是由化學人主導;而做原創靶點的話,是由生物人主導的。目前藥物研發上,生物大分子藥的研發確實越來越多,但是在我國目前的藥物研發中,化學小分子原創藥還是占據了很大比重。

談及成果轉化的問題,馬大為院士表示一方面是發展的過程,過去可轉化的成果很少,近二十年來中國在做基礎研究方面有進步,但成長空間仍較大;另一方面是政策的鼓勵,很多企業有愿望做新藥,在新藥發現創新鏈上,馬院士相信未來十年、二十年會比過去要好,甚至能出現一批到國外能賣到10億美金的藥。

主持人: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學術與科普處處長章文峻

關鍵詞: 馬大為 大為 院士 新藥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