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要聞 > 正文

財信研究評11月外貿數據:價格因素仍是出口高增的重要支撐

2021-12-08 09:41:08來源:金融界  

文財信研究院宏觀團隊

陳然

核心觀點

一、內需邊際改善拉動進口增速上行,價格因素貢獻仍大。11月份受國內工業生產邊際回升影響,進口需求邊際回暖,主要商品進口數量增速提高,帶動進口高增長;當前價格因素對進口的貢獻較大,預計短期仍將繼續支撐我國進口增速。

二、出口價格上漲是出口高增長的重要拉動力。一是分國家看,11月份對主要貿易伙伴出口保持兩位數強勢增長,其中對歐盟出口增速環比回升較多,或為歐盟疫情大幅反彈,對我國商品需求提升所致;二是分產品看,機電產品對出口的拉動作用邊際弱化,反映海外產能持續修復,我國產能優勢減弱;三是從價格看,11月份我國主要出口商品的金額增速均遠高于數量增速,且出口數量同比下降的商品較多,表明出口商品價格提高是出口高增長的主要原因,二季度以來價格因素對出口的影響趨增。

三、預計出口增速進入下行通道,但整體仍有韌性。一是全球產能持續修復,我國出口“替代效應”減弱,但疫情反復下全球供應鏈修復放緩,我國出口份額有望緩慢回落;二是全球經濟修復動能減弱,且外需不確定性加大,對出口的提振作用邊際弱化。

正文

事件:據海關統計,11月全國進出口總額5793.4億美元,同比增長26.1%。其中,出口3255.3億美元,同比增長22.0%;進口2538.1億美元,同比增長31.7%;貿易差額717.1億美元。

一、內需邊際改善拉動進口增速上行,價格因素貢獻仍大

11月份進口金額較2019年同期增長37.7%,兩年平均增速17.4%,較10月份提高4.9個百分點(見圖1)。

受國內工業生產邊際回升影響,主要商品進口數量增速提高,帶動進口高增長。2021年11月煤及褐煤、肥料、大豆、鋼材、紙漿、原油、銅礦砂及其精礦、成品油、集成電路、糧食、初級形狀的塑料、農產品(行情000061,診股)、鮮干水果及堅果、鐵礦砂及其精礦等14種商品進口金額較上月提高。其中,有14種商品進口數量增速環比提高,而價格增速漲跌互現(見圖2-4),因此11月進口增速回升主要由數量因素造成。進口商品數量增速提升,反映國內需求邊際回暖。近期受益于國家加大能源保供穩價力度,11月份煤炭、原油等能源產品進口量價齊升,對進口增速拉動作用明顯,同時采礦業、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生產明顯加快,工業增加值等指標有所回升,國內制造業PMI重回擴張區間。此外11月國內進口PMI較錄得48.1%,連續2個月上行,也反映了進口需求邊際回暖。

價格因素對進口增速的影響短期難消退。受大宗商品價格和運輸成本走高影響,近期進口商品價格維持高位,如11月份CRB現貨指數同比增長35.6%,中國進口集裝箱運價指數同比增長58.0%(見圖5),價格因素對進口增速的貢獻較大。預計疫情反復將延緩全球供給端修復進程,短期進口價格仍將維持高位,拉高我國進口增速。

二、出口價格上漲是出口高增長的重要拉動力

11月份出口金額較2019年同期增長47.0%,兩年平均增速21.2%,較10月份提高2.5個百分點,增速處于歷史同期高位(見圖1)。

分國家看,對主要貿易伙伴出口保持兩位數強勢增長。11月份對歐盟、東盟、美國、日本、金磚國家等主要貿易伙伴的兩年平均出口金額增速分別為20.4%、16.0%、24.0%、9.0%、25.3%,較10月分別變動4.6、3.5、1.4、-1.9、0.4個百分點(見圖6-7)。其中對歐盟出口增速環比提升較多,或為歐盟疫情大幅反彈,對我國商品需求提升導致。

分產品看,機電產品占出口比重趨降,或與海外產能修復有關。11月份機電產品出口兩年平均增長20.9%,較當月出口增速低0.3個百分點,機電產品占出口比重較去年同期大幅降低2.6個百分點至59.8%,回歸往年水平(見圖8)。疫后我國替代了發達經濟體的機電產品出口,當前機電產品對出口的拉動作用下降,反映了美國、歐盟等主要發達經濟體產能逐步修復,我國出口替代效應減弱。

價格因素是出口高增長的重要原因。由于出口價格指數和出口數量指數滯后,我們通過監測重點商品的出口金額和出口數量的關系,判斷數量因素和價格因素對出口的貢獻。11月份我國主要出口商品的金額增速普遍高于數量增速(見圖9),且過半商品出口數量同比減少,表明11月出口高增長主要由價格因素拉動。二季度以來我國出口價格指數呈上升趨勢(見圖10),價格因素對出口增速的貢獻不斷提升。

三、預計出口增速進入下行通道,但整體仍有韌性

(一)全球供應鏈修復放緩,我國出口份額有望緩慢回落

全球產能持續修復,我國出口“替代效應”減弱。一方面全球疫苗接種率不斷提升,復工復產持續推進,產能有望進一步修復。另一方面各國“帶疫適應能力”明顯增強,疫情對生產生活的沖擊減弱,后續產能將趨于穩定,未來海外疫情散點爆發難以大幅提升我國出口份額。10月份以來,波羅的海干散貨指數(BDI)高位回落(見圖11),表明疫情引起的全球供應鏈緊張、產能下降等問題有所緩解。

出口韌性猶存,份額大幅下行概率較低,增速有望平穩回落。一是疫情對全球經濟的沖擊短期難消除,全球供應鏈修復或將放緩,制約發達經濟體產能。當前在新一輪變種病毒沖擊下,大量經濟體收緊疫情防控政策和宣布封國,全球供應鏈再度承壓。歐盟、美國等發達經濟體產業鏈較長,依賴全球原材料和中間品供給,因此盡管當前發達經濟體疫情防控和經濟修復形勢較好,但仍受產業鏈上的其他環節拖累,產能短期難以大幅上升。二是發達經濟體勞動力供給不足問題明顯,產能進一步擴張受限。疫后主要發達經濟體刺激政策規模空前,補助力度較大,受此影響勞動力人口工作意愿下降,就業修復緩慢,截至2021年上半年,美國、歐盟、日本就業率仍低于疫前水平(見圖12)。三是主要經濟體疫情期間投資大幅下滑,尤其是設備投資不足,將限制后期產能反彈高度。四是長期看出口份額與經濟地位相關,疫后國內經濟好于其他主要經濟體,疫情期間我國新增出口份額有望長期保留。因此預計即便歐盟、美國等經濟完全擺脫疫情、經濟回歸正軌,其產能和出口也難以完全恢復,我國出口份額有望繼續處于高位。

(二)全球經濟修繼續修復,但外需不確定性仍大

一是全球經濟延續疫后復蘇趨勢,但高點已過。受主要發達經濟體刺激政策邊際收緊,通脹壓力持續加大等影響,全球經濟復蘇動能邊際趨緩。11月份摩根大通全球綜合PMI、全球制造業PMI指數錄得54.8%、54.2%,連續17個月位于擴張區間,但已較最高點有所下降(見圖13)。其中率先復蘇的美國、歐元區等發達經濟體,11月份制造業PMI指數達到61.1%、58.4%,仍處于歷史高位,但今年一季度以來已進入下行通道(見圖14)。

二是疫情反復下,經濟預期轉差,外需不確定性加大。11月歐洲和美國的經濟意外指數由負轉正,分別為22.5和4.0(見圖15),表示實際經濟情況好于人們的普遍預期,但近期爆發的奧密克戎病毒或將導致全球經濟動能短期回落,加劇全球供應鏈緊張情況,全球經濟不確定性仍大;歐洲經濟研究中心(ZEW)11月經濟景氣指數顯示,歐元區、美國分別錄得25.9%、11.5%(見圖16),呈整體下降趨勢,表明對歐元區、美國經濟在未來6個月的經濟預期邊際轉差。

關鍵詞: 外貿 價格因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