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要聞 > 正文

第五屆思想中國論壇“中國故事:制度的變革與演進”

2021-12-10 15:41:06來源:金融界網  

第五屆思想中國論壇“中國故事:制度的變革與演進”

12月4日晚,當代經濟學基金會第五屆思想中國論壇在陜西師范大學隆重舉辦,論壇主題為“中國故事:制度的變革與演進”。山東大學講席教授,經濟研究院院長黃少安;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當代經濟學基金會理事長姚洋;廈門大學知識產權研究院教授,“長江學者”特聘教授龍小寧分別作主旨演講。中山大學嶺南學院經濟學教授徐現祥;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學術辦副主任楊其靜;浙江大學文科資深教授,校文科學術咨詢委員會主任史晉川受邀作評。

論壇每位發言人都緊緊圍繞制度給聽眾展開了基于他們長期關注的思想分享。從中可以看到,要講中國故事一定要理解背后的制度。任何一個特殊問題以及它背后一般性的規律,這兩者的交匯紐帶就是制度,只有明白了制度,我們才能打通特殊和一般的關系,通過特殊看到一般,所以說制度是非常重要的。

黃少安教授基于他長期以來的制度分析視角,系統性為我們展示了怎么樣從制度入手,去看我們現在非常關注的南北差異問題。黃教授為觀眾分享了具體理論判斷:一,在計劃經濟體制下,不同區域的創新能力取決于國家對創新資源的區域配置。二,計劃推動型創新體制在傳統計劃經濟體制轉變后,對創新能力和創新效率的作用遞減,市場引導型創新體制對創新能力和創新效率的作用遞增。三,路徑依賴度上的差異決定創新能力和創新效率的變化速度。四,計劃型科研主體更適合基礎性科學技術創新,而市場型科研主體更適合應用性創新、從而直接推動經濟增速和經濟質量。五,市場型主體更善于利用計劃體制中的創新性成果。用以解釋北方計劃體制中科學技術之花,更多地在南方市場體制中結出經濟增長之果。六,越是市場化的體制和創新主體,越注重創新效率,不會不計成本。不僅僅是工業企業的創新效率如此,邏輯推理,南方的其它企業和市場化機構也會更注重研發的效率。七,創新體制向市場機制轉軌越快的地區,創新體系內生的創新能力越強大,而內生動力越強,應對外部沖擊的能力也越強。

徐現祥教授針對黃教授的報告進行評論:黃老師的論文能夠引發一系列的思考。第一個,這個故事非常漂亮,但是我們還需要更多的證據。因為這篇論文從深層次因素到體制差異,到創新差異,到經濟績效的差異。如果想把這個鏈條打通,找到每個環節的證據,去驗證它,其實是一個蠻大的挑戰。目前,論文的證據是聚焦南北創新能力的差異。怎么樣去度量體制、更加深層次的因素,還需要找更多的變量數據。

姚洋教授討論的話題也非常精彩。制度的實施很多時候要人來實施,中國最重要的實施就是官員,姚洋教授就看官員在中國經濟中發揮什么樣的作用,而且是把這個話題量化為定量的分析,既有空間展示,又通過金融市場來看這個市場,看起來難以度量、難以定價的一個作用,通過金融市場比較巧妙的找到它的研究切入點。姚教授表示,研究官員的人力資本對于我們研究中國來說非常重要,一是因為中國的官員在經濟中扮演的角色更難,二是我們強調制度的多樣性,制度可能有很多種,研究官員的人力資本就像研究經濟發展的人力資本一樣,可以獨立于制度去研究它。接著姚教授通過報告兩篇論文The political geography in China (Li et al., 2020);Markets price politicians (Wang, Yao, and Zhang, 2020),來說明人力資本的重要性。在文章中,姚教授和團隊研究了官員升遷的軌跡,把這些數據和各個城市的經濟數據匹配上,結果發現各個省里面有非常明顯的趨勢,也就是說,離這個省的省會城市越遠的城市,分數越低。這可以解釋為我們的政治上是分權的,另外省內也存在差異。

楊其靜教授針對姚教授的發言進行評論:姚洋老師的論文讀起來感覺特別清新。第一,他們的論文視角新穎,而且有拓展性,可以激發大家展開新研究。第二,他的團隊非常強大,理論模型和實證分析能夠有機地結合一起。人口、經濟規模,經濟增長都與地理高度相關。此時,有一個問題就變得非常重要了,即:如果我們只相信地理距離的影響,則就會陷入宿命論之中——自然的地理距離就決定了你的命運。然而,統計的總體特征未必就反映了微觀事實。所以我覺得需要從政治經濟學的機制去深挖。

龍小寧教授長期從事創新政策專利制度知識產權保護方面的研究,她給我們提供了非常多的微觀證據告訴我們制度是怎么樣起作用的,以及這其中政府是應該怎么樣一個角色,到底是特別主動的干預,還是是營造一種好的市場環境。龍教授認為后者更重要,這些都是非常基礎的、重要的、扎扎實實一步一步研究。龍教授表示:為什么我們要研究創新與知識產權呢?我們說,創新和知識產權制度本身就是最重要的制度安排之一,首先創新是長期經濟增長的最根本動力,而知識產權制度又是最典型的產權保護制度,所以這一領域的研究本身就具有重要性。接著,龍教授從四個不同的方向來總結她和團隊研究的成果,第一個方向是基于對創新的激勵政策效果評估,第二是與創新相關的制度實驗的效果評估,第三是制度環境改善的量化評估,第四個方向是針對創新相關制度跟其他因素之間關系的研究。

史晉川教授針對龍教授的發言進行評論:龍教授的報告從制度經濟學的理論層面,特別最近有一些學者對制度經濟學理論的挑戰這樣一個視角來切入,研究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知識產權制度建立。報告本身的內容是經濟機理的分析和實證研究相結合的,盡管在報告當中沒有展開實證研究尤其是計量研究的具體內容,但報告的結論是非常有啟發性的,即:知識產權的法律體系建立過程中,從有效促進創新的視角來看,制度環境建設重于激勵政策實施。這一研究結論從具體的法律分析視角來看不同制度的激勵作用,是非常有新意的研究結論。

六位教授為聽眾奉上了精彩的演講,我們對于中國故事的深入認識及制度演進,就要以這些微觀視角進行分析,有微觀證據研究為基礎,相信在未來我們的制度變革以及演進過程中,中國學者能夠發揮應有的作用,為中國制度朝著更好的方向邁進,能夠為增進全體人民的福利做出努力。

當代經濟學基金會是2015年經民政系統批準設立的公益組織。宗旨為“鼓勵理論創新,繁榮經濟科學”。通過遴選“當代經濟學獎”,開展“當代經濟學博士創新項目”,舉辦“思想中國”論壇、“經濟學前沿大講堂”、“經濟學家訪談”等一系列學術活動和專項研究資助活動,搭建一個面向全球華人理論經濟學研究者的國際學術舞臺。

關鍵詞: 當代經濟學 夏斌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