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要聞 > 正文

利用學校和國有單位機房“挖礦”!浙江突擊抽查20家國有單位,嚴打虛擬貨幣“挖礦”

2021-12-15 06:41:08來源:中國證券報  

隨著柜子被移開,一排四個正在高速運轉的礦機展現在眼前,學校管理計算機工作人員金某某借職務便利,利用學校場所、電力、網絡進行虛擬貨幣“挖礦”的違法行為被檢查組發現。據了解,金某某4個月時間共挖出2.4個以太幣,獲利約4.3萬元。

近年來,虛擬貨幣暴漲帶動了國內“挖礦”熱,有的學校和國有單位機房也成為“挖礦”泛濫的重災區,甚至成為一些工作人員牟利的工具。

12月14日,據媒體報道,浙江省紀檢委、省委網信辦突擊抽查了浙江省7個地區20家國有單位的36個IP地址,糾察了一批利用公共資源進行虛擬貨幣“挖礦”與交易的違規違紀行為。

根據相關部門測算,如果浙江全省涉嫌“挖礦”IP地址全部整治到位,能夠推動每日節約耗電量約14.85萬度,相當于每日減少消耗標準煤約60噸,每年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物約5.4萬噸。

突擊抽查

今年7月,國家互聯網應急中心浙江分中心在一次抽樣監測中發現,浙江有4699個IP地址存在“挖礦”行為,其中183個IP地址涉及78家國有單位。相關部門研判認為,183個涉公的“挖礦”IP地址,若屬主動參與“挖礦”,那么單位信息技術人員利用單位服務器“挖礦”,或單位內部人員自帶礦機利用單位網絡“挖礦”的概率較大。

“直接由各單位開展自查自糾,可能會提前泄露整治消息,導致礦機被轉移或記錄被銷毀,因此我們成立聯合檢查組,不打招呼、不聽匯報、直查機房、循線倒查‘礦機’,突擊抽查全省7個地區20家重點單位36個IP地址。”浙江省紀委監委有關負責人表示。

隨著現場核查的不斷深入,部分國有單位工作人員利用公共資源參與“挖礦”等公私不分、損公肥私的行為逐步暴露。現場核查發現,20家單位有14家存在主動“挖礦”行為。“挖礦”人員主要是熟悉網絡、計算機技術的網絡管理員或相關技術人員。如浙江某大學共查實有6個IP地址參與“挖礦”行為,均為利用實驗室公用計算機或個人計算機,直接運行“挖礦”程序軟件主動“挖礦”。

中國證券報·中證金牛座記者獲悉,截至目前,浙江省已經對涉嫌利用公共資源“挖礦”的78家單位開展自查自糾,國有單位排查個人電腦、服務器等終端500余臺,查封“礦機”68臺、單機260余臺。此外,共排查發現有34家國有單位存在主動“挖礦”情形,32家單位主機或網絡設備因感染木馬存在被動“挖礦”情形,查處利用公共資源主動“挖礦”48人,其中黨政機關、國有企事業單位工作人員21人,給予黨紀政務處分7人,約談、批評教育相關責任人70余人次。

嚴厲打擊虛擬貨幣“挖礦”

對于虛擬貨幣“挖礦”行為的危害,浙江省有關部門負責人稱,首先,24小時不間斷開機耗電量巨大,間接帶來大量碳排放;其次,注冊和交易服務器設置在境外,“礦機”通過互聯網設定程序后參與“挖礦”,易引發網絡安全問題;再次,虛擬貨幣擾亂經濟金融正常秩序,易成為非法轉移資產、洗錢等違法犯罪活動的工具。

今年以來,多部門聯合開展全面全鏈條圍剿虛擬貨幣“挖礦”行為,人民銀行會同有關部門印發了《關于進一步防范和處置虛擬貨幣交易炒作風險的通知》,明確虛擬貨幣相關業務活動屬于非法金融活動。

此外,國家發改委公開征求《市場準入負面清單 (2021 年版)》意見時,將虛擬貨幣“挖礦”活動列入淘汰類,并于近期發布通報,全面整治虛擬貨幣“挖礦”活動。

值得關注的是,盡管各地已經開始嚴打,但虛擬貨幣“挖礦”現象并未杜絕,一些隱蔽的違法“挖礦”行為屢禁不止。

對于后續監管,業內專家建議,未來對國內的虛擬貨幣“挖礦”、交易機構,清退存量,阻止增量;對金融機構參與嚴格禁止,同時,對通過跨境虛擬貨幣洗錢的行為要給予嚴厲打擊。

關鍵詞: 挖礦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