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要聞 > 正文

怎樣推進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吳清、周小川、黃奇帆和周延禮這樣獻策

2021-12-25 15:05:56來源:中國證券報  

大力發展綠色金融、研究推進國際板建設、積極爭取國際碳定價權、加快上海國際再保險中心建設......

12月25日,在2021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發展論壇上,來自監管層、金融機構等專家學者紛紛為上海國際金融中心進一步發展建言獻策。

《國際金融中心發展報告2021》在論壇上正式發布。《報告》提出,上海在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相關的環境和條件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績。營商環境和城市生態的部分指標領先于其他金融中心,說明上海在金融中心的外部環境建設中取得了顯著成績。

吳清:打造綠色金融國際樞紐

上海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理事長吳清表示,“十四五”時期,上海將進一步圍繞兩個中心、兩個樞紐、兩個高地的目標,不斷推動上海國際金融中心邁向更高的臺階。

一是進一步建立更加完善的金融服務體系,促進數字化轉型,深化大數據普惠金融應用的2.0版。

二是進一步服務“雙碳”戰略,創新綠色信貸、綠色保險、綠色證券等各類綠色金融產品,加快發展科技金融,一方面要打造金融科技中心,同時也要打造綠色金融的國際樞紐。

三是進一步發展科技金融,為科創企業包括硬科技企業提供各類的金融服務,進一步推動更加深入的改革開放和創新;配合國家金融管理部門推進金融市場的改革,提高直接融資,特別是股權型融資的比重;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進一步深化包括QDLP等在內的開放試點等。

四是塑造更加優良的金融生態環境,吸引集聚更高能級的各類總部型、功能型金融機構在上海落地。同時也為高水平金融人才在上海落戶、就醫、子女就學等方面提供更便利的服務。

周小川:研究推進國際板建設

博鰲亞洲論壇副理事長、中國金融學會會長周小川認為,從股權和債券市場來看,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建設主要聚焦兩個方面。一方面是資金,要引導國內資金和國際資金流入流出;另一方面是籌資主體,建設國際金融中心需要國內和國際機構深度參與中國市場。

在周小川看來,從當前的國內外環境來看,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有必要研究推進國際板建設。可以看到,在推動“一帶一路”倡議過程中,沿線許多國家和地區的許多企業很難通過股權和債權進行融資。“我們應該考慮從這方面著手,允許‘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比較好的企業在中國市場進行融資。”

黃奇帆:積極爭取國際碳定價權

中國金融40人論壇學術顧問、重慶市原市長黃奇帆表示,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建設要與綠色發展理念緊密結合,助力國家“雙碳”目標的實現。

一是創新發展碳交易、碳金融。黃奇帆表示,未來隨著碳交易規模的擴大,上海可以探索實現碳交易的標準化、連續交易、集合競價等金融市場的主流交易方式,當前采用競價候選以及部分地區T+5的原始交割方式,不利于發揮碳市場價格發現機制,也限制了碳交易的活躍度和交易規模。

二是積極爭取國際碳定價權,培育上海成為全球碳交易市場的有力競爭者。“中國未來將成為全球最大的單一碳市場,爭取國際碳定價權將具有越來越重要的現實意義。”黃奇帆說。

三是大力發展綠色信貸和綠色債券。截至2021年三季度末,我國本外幣綠色貸款余額14.78萬億元,同比增長27.9%,規模位居世界第一。

四是充分發揮證券市場直接融資功能,為綠色產業引入源頭活水。黃奇帆認為,上海可以推動交易所發行環保、低碳、新能源等相關主題的公募基金產品,給綠色產業帶來更多資金支持,還可以大力推動綠色信貸資產支持證券的發展。

五是引導踐行ESG投資理念,完善ESG信息披露機制。目前我國ESG投資處于以自愿披露為主的階段,黃奇帆建議交易所出臺相對統一的ESG信息披露指引和模板,提高ESG信息披露的有效性和質量。

六是深化綠色金融國際合作,進一步凸顯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地位。

周延禮:加快上海國際再保險中心建設

全國政協委員、原中國保監會黨委副書記周延禮認為,再保險是保險當中的保險,也是衡量一個國家金融市場是否發達的產業。目前看來,再保險對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非常重要。“我們現在處在一個信息化、數字化的時代,有這樣的機會,我們要加快數字化、集成化、科技化,實現換道超車,加快上海國際再保險中心建設的步伐。”

周延禮認為,當前,我國建設上海國際再保險中心有五大重要機遇。一是中央和省市的相關文件相繼發布;二是我國保險業正快速增長;三是有發達的金融市場作為支撐;四是先行先試的區位創新優勢;五是行業基礎設施的優勢。

同時,風險和挑戰仍存。周延禮表示,上海國際再保險中心建設的困難與挑戰主要來自三方面:一是再保險交易市場規模偏小,市場成熟度不足;二是再保險承保能力偏弱,產品與服務創新不足;三是再保險中心營商環境需要進一步優化。

關鍵詞: 上海國際金融中心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