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要聞 > 正文

最新資訊:四川:互聯網做“加法” 就診煩惱做“減法”

2022-07-07 08:33:33來源:經濟參考報  

“排隊3小時、看病5分鐘”……生病去醫院,這樣的經歷曾經讓人非常苦惱。如今,通過互聯網技術和醫療的“聯姻”,看病難、就醫煩這些長期困擾患者的問題,正在技術的“加法”與中間流程的“減法”中,得到緩解改善。如何暢通就醫“最后一公里”,讓群眾看病更加省時省力?8000多萬人口大省的四川正在探索“破題”。

“在家門口掛上北京的專家號”

在四川華鎣市人民醫院,家住華鎣市雙河街道的歐陽俊臉上終于露出笑容。


(資料圖)

“前兩天孩子接受了北京專家的遠程會診,明確了下一步治療方案。”歐陽俊翻看著孩子的檢查報告,有些激動,“沒想到在家門口能掛上北京的專家號,真是太好了。”

歐陽俊口中所說的“在家門口掛上北京的專家號”,源自近期在四川省廣安市華鎣市實施的“行走的醫院”項目。該項目通過信息化軟件系統,搭建遠程診療平臺,以“互聯網+遠程診療”的模式,實現華鎣市人民醫院、各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與國內知名三甲醫院的互聯互通。

像歐陽俊的孩子一樣接受北京專家遠程會診的,還有華鎣市陽和鎮居民代君信。今年65歲的代君信因腰部酸痛有僵硬感,在陽和鎮衛生院醫生的幫助下,掛到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第六醫學中心專家張建軍的號。經過會診,張建軍為其制定了理療方案。“在鄉鎮上就能找北京的專家看病,方便!”代君信連連稱贊。

“每天免費為我市開放專家號100個。”華鎣市衛生健康局基衛股負責人楊華介紹,目前華鎣市已實現與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北京醫院、中日友好醫院等10余家三甲醫院的互聯互通,專家信息、擅長領域、可預約時段等,均會提前在華鎣市人民醫院公示。“根據試運行情況,互聯互通的三甲醫院數量還會逐步增加。”

除了遠程會診,“行走的醫院”項目還為行政村衛生室配備了“全科醫生助診包”,輔助村醫為病人進行各項基礎檢查,將優質醫療資源“背”進千家萬戶。華鎣市明月鎮竹河村衛生室醫生江乾良表示,有了“全科醫生助診包”后,檢測的項目更多了,檢查結果也更精準。

“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縣”

《經濟參考報》記者了解到,2019年以來,四川全力推進“互聯網+醫療健康”示范省建設,旨在搭建優質醫療資源互聯互通共享平臺,著力解決基層醫療機構診療水平有限、醫療資源短缺的難題,實現“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縣”。

——推進便民服務,讓數據“多跑路”,讓群眾“少跑腿”。四川省衛健委相關負責人介紹,四川正在大力推動二級以上公立醫療機構提供線上服務。截至2022年5月,累計開展預約掛號1.68億人次,移動支付3.56億人次,檢查檢驗結果在線查詢3.25億人次。

同時,四川還在加快推進電子健康卡的普及應用。截至2022年6月,四川累計申領電子健康卡5833.89萬張,581家二級及以上公立醫療機構實現掃碼就醫,累計掃碼就醫5.26億次,極大降低了反復辦卡、排隊掛號繳費等非醫療成本。

——積極發展互聯網醫院。組織有條件的醫療機構積極發展互聯網醫院,提供互聯網診療服務,是促進“互聯網+醫療”快速發展的基礎。四川省衛健委提供的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6月,全省累計建成206家互聯網醫院,累計提供網絡咨詢305.5萬人次、網絡復診441.5萬人次,開具電子處方451.5萬單。

——健全遠程醫療網絡。目前,四川已經建成遠程醫療協作網287個,三級醫療機構和88個貧困縣覆蓋率達100%。同時,通過全面推廣“基層檢查、上級診斷”的模式,截至2022年5月,四川已經累計開展遠程會診151.85萬人次。

——推進川渝電子健康卡“掃碼互認”。四川省衛健委相關負責人介紹,通過完成兩地電子健康卡管理信息系統對接,截至目前,四川462家二級及醫療機構實現重慶電子健康卡“掃碼就醫”,累計跨省用卡約29萬次。

未來繼續“加減法”

采訪中,一些業內人士也指出,“互聯網+醫療”建設任重而道遠,在建設過程中仍存在一些不足和困難,主要表現在信息化建設整體統籌聯動不足,系統重復建設、分散建設現象不同程度仍然存在;區域間、上下間缺乏統籌整合,各自為戰的現象仍然突出;互聯網醫療服務內容單一,同質化現象明顯……

“互聯網+醫療”探索走到今天,已經由剛開始的野蠻生長,逐步進入到了理性發展的階段。下一步如何持續做“加減法”?如何實現“醫療資源跟人走”?相關專家和一線醫務人員表示,“互聯網+醫療”建設是一項系統性、全局性的工作,未來還需要在精準動態監管、打通醫保支付瓶頸、智慧醫院建設等方面發力。

一是加強數據賦能,助力“互聯網+”監管動態化精準化。江乾良等基層一線醫生建議,明確醫療機構、醫生信息網上備案及數字身份認證機制,確保診療服務記錄真實性及電子數據的合法性,讓醫療健康服務數據實現全程留痕、可查詢、可追溯。

2016年10月,四川在全國率先提出“醫療服務信息化監管”思路,依托全民健康信息平臺,建成省、市兩級監管平臺。

二是加快系統性推進智慧醫院建設。在采訪中,多位專家都提到,“互聯網+醫療”不僅僅是增強醫院的信息化水平,而是逐漸打通醫院的各個“關節”,以“互聯網+”為手段,打造線上線下一體化的醫療服務平臺,這也是智慧醫院建設的目的。

四川省衛健委相關負責人介紹,2019年底,四川就啟動了智慧醫院建設,制定智慧醫院評價指標體系及實施細則,推動基礎條件較好的醫療機構開展智慧醫院建設,103家醫院已經成功創建四川省智慧醫院。

三是探索構建“互聯網+醫療”服務的“新場景”。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肝臟外科陳哲宇教授介紹,近年來,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建立了華西-藏區“一網雙模”包蟲病防控體系,即依托華西醫院的遠程醫學網絡,通過在線在位相結合的醫療服務體系,全面鋪開包蟲病防控工作,對甘孜州人民醫院醫務人員進行同質化、規范化培訓,幫扶其建設專業化醫療團隊。相關專家也呼吁,加快探索構建醫療健康服務“新模式”“新場景”,推動醫療服務模式創新升級。

《經濟參考報》記者了解到,西南醫科大學附屬醫院打造智慧病房,依托穿戴設備自動采集患者體征數據,通過移動床旁設備實現床旁視頻會診;雅安市人民醫院以5G移動CT腦卒中救護車為基礎,建立5G智慧移動卒中救治系統,探索“上車即入院”的院前急救模式;德陽市人民醫院探索推進“數字影像云膠片”服務,為患者提供數字影像服務……目前,“互聯網+醫療”正在四川多個醫院深度鋪開,持續滿足群眾個性化、多樣化的醫療健康需求。

關鍵詞: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