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要聞 > 正文

天天報道:上海:燃料電池汽車“氫”裝上陣

2022-08-19 09:32:41來源:經濟參考報  

8月初,國家燃料電池汽車示范應用上海市第一批車輛集中發車,來自上海多家企業的100輛燃料電池汽車集體“出征”。


(相關資料圖)

“出征”意味著這只是一個開始。一年前,上海、北京、廣東等3個城市群被列為全國首批燃料電池汽車示范應用城市群。一年后,上海首批100輛示范運營車輛迅速落地,“氫”裝上陣駛向不同的物流運輸場景。

迅速落地背后,是一個正在上海走上快車道的產業。政策力度、企業密度、人才濃度,齊齊發力,上海燃料電池汽車產業的當下與未來值得關注。

卡位產業鏈各個環節

早在2001年,上汽集團就啟動了名為“鳳凰一號”的燃料電池汽車項目。作為中國最早開展燃料電池技術研發的企業,上汽目前已成為行業中為數不多的實現多品種燃料電池車商業化落地的企業,旗下企業捷氫科技更在2021年推出了捷氫啟源M4H燃料電池電堆,完全自主設計開發,44個一級零部件全部實現國產化,自主化程度和國產化率均達到100%。

起步之早、積累之長,也奠定了上海在氫能和燃料電池汽車產業中的全國領先地位。

據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提供的資料顯示,2003年上海率先研制出國內第一輛燃料電池汽車“超越一號”,車型實現乘用車、客車、貨車等全覆蓋;八大核心零部件基本布局完整,自主研制的燃料電池系統處于國內第一梯隊,電堆、膜電極、雙極板等核心零部件在國內具有較強競爭力;目前已推廣燃料電池汽車約1500輛,建成加氫站12座,初步構建了純氫、油氫合建等多模式供氫網絡。

縱覽上海的燃料電池汽車產業,“齊全”與“先進”這兩點尤為突出。

“上海市氫能和燃料電池產業鏈各個環節均有企業卡位,最難能可貴的是,這些企業都在提升國產化水平、打破國際技術封鎖的方向上孜孜不倦地努力著。”上海燃料電池汽車商業化促進中心主任張焰峰說。

以上海捷氫、上海重塑、氫晨科技等為代表的燃料電池電堆和系統企業,已推出大功率級燃料電池系統單個產品,國產化水平進一步提升;上海唐鋒的膜電極和上海治臻的金屬雙極板已形成批量生產能力,實現完全自主知識產權;上海濟平獨立研發的國產催化劑打破國際技術封鎖,2021年國內市場占有率穩居第一……此外,各種燃料電池汽車產業相關的測試驗證、監測檢測平臺已在上海建立起來,它們作為第三方平臺也正在為燃料電池汽車產業發展保駕護航。

“今年初我們剛剛發布了自主研發的單堆230kW大功率燃料電池電堆,其6.0kW/L的功率密度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超過國際頭部企業。馬上我們又將正式推出300kW的單堆產品,實現電堆性能、壽命和可靠性的進一步突破。”氫晨科技總經理易培云說。

構建多元化應用格局

在上海臨港新片區的馬路上,一輛青綠配色的公交車從記者面前駛過,作為臨港新片區投運的首條燃料電池公交線路,“喝氫吐水”的臨港7路公交總能引來乘客好奇的目光。“駕駛體驗很好,乘客反響也不錯,關鍵是兩天加一次氫氣,就跟油車加油一樣方便。”臨港捷運公交司機徐鳳軍說。

氫能公交上路,這只是上海加快推進燃料電池在交通領域應用的一個縮影。近年來,上海推進“商乘并舉,雙輪驅動”的整車推廣路徑,逐步構建起多元化的推廣應用格局。

點位因地制宜、各展所長。嘉定電動汽車示范區、青浦國家物流樞紐、浦東和虹橋機場、金山化工區、臨港新片區及洋山港、寶山寶鋼工業園等,這些點位根據自己的產業特點,憑借各自的優勢開展重型運輸、物流貨運、網約租賃、公交通勤、市政環衛等多種多樣的燃料電池汽車應用場景示范。例如,臨港新片區集聚海港口岸、空港物流等大物流基礎設施資源,在這里燃料電池汽車就會圍繞倉配運一體化物流運營需求開展應用;青浦區的“三通一達”物流園區,正在重點推進快遞物流車、物流點搬運叉車的燃料電池應用。

企業通力合作、打通鏈條。一項新技術的最終應用落地,真正實現可持續的商業化運營,并非一件易事:上游技術開發企業如果沒有下游商業應用企業的落地支持,技術便只能停留于技術;下游的應用企業需求各異,若沒有技術開發企業不斷進行性能提升與成本降低,愿景再好也只能束之高閣。據了解,國家燃料電池汽車示范應用上海市集中發車的第一批車輛,就將服務于包括馬士基、宜家家居、京東、順豐、上海賽科、國藥集團等多個終端客戶不同的運輸場景。

作為承擔上海燃料電池汽車示范應用任務系統企業之一的重塑集團,如今正攜手包括一汽解放在內的整車廠,依托中石化加油站網絡,與具有建設運營加氫站豐富經驗的中石化氫能源公司以及在燃料電池汽車運營領域有著深厚行業積累的輕程物聯網等企業一起,共同構建氫能商業化應用生態鏈。重塑集團董事長林琦表示:“我們正通過聯合產品端、能源端、場景端企業,促進燃料電池生態圈建設,打通技術開發到商業應用的鏈條,構建可持續的商業場景。”

推進千億規模“氫經濟”

“推進速度快起來了。”這是近來上海氫能產業從業人員最直接的感受。

今年6月,上海市印發了《上海市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2-2035年)》,提出到2025年,上海將在當前已建成的加氫站和輸氫管道的基礎上,建設各類加氫站70座左右,燃料電池汽車保有量突破1萬輛,氫能產業鏈產業規模突破1000億元,在交通領域帶動二氧化碳減排5萬至10萬噸/年。業內人士認為,上海氫能產業發展進入了加速度時代。

未來,一個“南北兩基地、東西三高地”的氫能產業空間布局將在上海形成。“兩基地”為金山和寶山兩個氫氣制備和供應保障基地;“三高地”為臨港、嘉定和青浦三個產業集聚發展高地。

東邊,臨港新片區將建設起氫能高質量發展實踐區,拓展氫能燃料電池動力的中運量公共交通線路,布局氫能燃料汽車整車制造,搶占燃料汽車發展先機,推動示范應用;西邊,嘉定區和青浦區正分別聚焦技術創新和商業應用,建設起氫能汽車產業創新引領區、氫能商業運營示范區;南面,金山區正鼓勵化工區副產氫的綜合利用,立足化工優勢打造氫源供應與新材料產業、示范運營基地;北面,寶山區發揮寶武集團大規模鋼鐵冶金制氫能力,打造氫源供應與綜合應用基地。

不止“東西南北”的區位布局,目及長遠,上海計劃到2035年,氫能產業發展總體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建成引領全國氫能產業發展的研發創新中心、關鍵核心裝備與零部件制造檢測中心,在交通、能源、工業等領域形成豐富多元的應用生態,建設海外氫能進口輸運碼頭,布局東亞地區氫能貿易和交易中心,與長三角地區形成協同創新生態,基本建成國際一流的氫能科技創新高地、產業發展高地、多元示范應用高地。

關鍵詞: 燃料電池汽車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