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控 > 正文

大咖熱議:積極擁抱學科交叉融合 促進合成科學創新發展 當前焦點

2023-04-25 09:57:18來源:上海證券報·中國證券網  

上證報中國證券網訊 4月23日,第40期海上院士講壇在中國金融信息中心成功舉辦。在當日的圓桌環節,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校長丁奎嶺,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劉文,華東理工大學特聘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首屆談家楨生命科學創新獎獲得者許建和,上海交通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劉天罡,上海交通大學轉化醫學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董佳家,上海交通大學長聘教軌副教授、博士生導師李健,雅本化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蔡彤等重要嘉賓,就合成科學的發展趨勢等問題展開了討論。

2012年,在世界著名雜志Nature上,美國有機合成化學超新星Phil S. Baran與合成生物學領軍人物Jay D. Keasling就合成化學和合成生物學在物質創制中的重要性進行了辯論,雙方各抒己見,引發業界持續關注。

在圓桌環節,嘉賓一致認為,合成化學和合成生物各具優勢,誰也不能替代另外一方,未來要通過交叉融合促進合成科學的進步發展。


(資料圖)

“學科交叉融合是未來科學創新的重要方式之一。”丁奎嶺在圓桌論壇上說,任何學科的創新,有兩點很重要:第一,在科學發展的過程中追求極限;第二,學科交叉融合,這樣才能實現0到1的突破。

“當化學方法已經發展到極致后,生物學可以開始發力,通過融合交叉創新出新的工藝技術。”劉天罡表示,在合成物質過程中,有幾個重要的原則,一是經濟原則,要盡量將物質百分百高效轉化至產品中降低成本;二是用合成生物學的方式找到更新的物質。

“合成化學和合成生物學之間存在著天然的聯系。”劉文介紹,二者都是以物質創制為目的。回溯歷史可以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很多化學問題源于生物學研究;另一方面,生命過程的本質上就是一個化學的過程。

在談及“化學家如何配合生物學家進行跨學科融合”時,董佳家表示,大自然善于在精妙的范圍內控制平衡,化學家擅長的則是不可逆反應。“因此,在交叉融合的過程中,我們要在其中找到平衡與控制,將不確定因素變成可控因素。”

許建和致力于合成生物學領域中新型酶催化劑的研究開發。在他看來,跨界促進合成生物學創新的本質很簡單,通俗來講就是排列組合游戲,譬如蛋白質的氨基酸排序就像26個字母可以組合成英文單詞,20個氨基酸字母可以組成蛋白質所有的編碼,也就是將不同學科交叉起來服務人類物質制造產業。

如何更好地適應學科交叉融合這一趨勢?“在未來,希望我們課題組能夠創造出交叉的合成路線,變成學科交叉領域的范本。”李健表示,剛開始做學科交叉的話,若兩個純粹生物背景的學者與純化學背景的學者拼接做交叉融合的話,可能無法做到深層次的融合。這時候,需要一個課題組既掌握化學又掌握生物技術,這樣才能產生范本的交叉方式,從而帶動整個交叉融合。

圍繞合成科學,雅本化學在高級中間體領域進行了產業化嘗試并獲得了不少成果。公司董事長蔡彤是化學領域的一個“老兵”,其掌舵的雅本化學創立20年來一直聚焦技術和供應鏈,產業基地遍布全國并涉足海外,“接下來想把合成生物這一塊,結合化學做強做大。”

丁奎嶺院士最后總結說,通過學科交叉融合,合成科學將會迎來新一輪的發展。就好比多了一只“手”,將會比別人更加有力量,這樣才能贏得未來。他表示,中國是對科技創新需求最為迫切的國家,希望科研人員多做一些科技創新的引領性工作,“其實一個人,一個科學家,一輩子干一件兩件成功的事也就可以了,如果這件事能影響我們的生活,改變這個世界,那就是一位成功的科學家。”

本期海上院士講壇由中國金融信息中心、上海證券報、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上海市科學技術協會共同主辦,上海市工業經濟聯合會,雅本化學股份有限公司全程戰略支持。(鄧貞)

關鍵詞: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