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際 > 正文

環球熱訊:河南蘭考發展民族樂器產業,帶動鄉村振興 悠遠琴音 富民潤心

2023-05-30 09:41:33來源:中國網  

徐場村的墻繪。

新華社記者 張 鋮攝

走進河南省開封市蘭考縣堌陽鎮徐場村,村落里回蕩著悠揚琴音。


(資料圖片)

家住村口附近的村民徐亞沖正在給一把古琴試音。他是一名古琴斫琴師,戴著拇指刨,附耳聽音:“調音最難的是做到出音整體均衡、勻稱,需要反復試驗,十分考驗耐心。”

聊起自己的經歷,徐亞沖放下琴,走到院子里泡桐樹旁說:“古琴改變了我。”

當年焦裕祿書記帶領蘭考群眾為防風固沙栽下的泡桐長成后,當地人發現泡桐木是制作古箏、琵琶、阮等樂器音板的絕佳材料。上世紀80年代,當地村民便開始用泡桐木材制作樂器。但那時村民只會做琴,幾乎沒人會演奏。

“小時候,我跟著我爸去外地賣琴,別人一聽是蘭考產的,大都擺手拒絕,‘你們連彈都不會,怎么可能做得出好琴?’”徐亞沖回憶道。

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的一曲琴音,讓徐亞沖深深著迷。2010年,他前往江蘇揚州學習古琴制作技藝,3年后學成回鄉,便一頭扎進了制作間。

“那時候,樂器市場行情不錯,村里一個人一個月能做上百張琴,但我決定要花更多時間做一把琴。”面對父親與村民的不理解,徐亞沖頂住壓力,為了研究木頭發音特性甚至好幾個月都不出門。

2013年,徐亞沖終于從簡陋的工坊里抱出了一把傾注無數心血的琴。這把古琴贏得了市場認可。如今,他創立了琴坊,制作的古琴不僅在國內打響了知名度,還遠銷海外。

“今年我準備改造升級生產廠房,擴大生產規模,繼續提升古琴品質。”徐亞沖指著泡桐樹后頭的工坊說。

2022年,蘭考被評為“中國民族樂器之鄉”,全縣民族樂器產業產值達30億元,1.8萬余人吃上“樂器”飯,奏響了民族樂器產業帶動鄉村振興的精彩樂章。

入夜,坐落于堌陽鎮音樂小鎮上的善斫琴社二層小樓,不時有琴音傳出。琴社主人徐冰正在進行一場古琴直播:“這是王維詩中提到的樂器。”

徐冰在蘇州念完書后便留在了當地工作,“從來沒想過回家從事古琴相關行業。”然而接觸了一陣子古琴后,徐冰改變了自己的想法,“從2013年開始學琴,不到兩年時間,我就決定把傳承與弘揚古琴文化當作我的事業。”

在古琴前,一坐就是10年。徐冰學過企業管理,見過不少新興商業形態,在音樂小鎮上開的這家琴社便是產教融合的嘗試:既做古琴定制,又做古琴教學。“一年不到,已經收了300多名學生。還有學生特地從外地趕來。”徐冰說。

不管是在線下開琴社,還是在線上做直播,都是希望帶動更多人了解古琴、走近古琴。“接下來我會多學些自媒體知識,傳播好古琴文化。”徐冰說。

從制琴到學琴,從懂琴到愛琴,悠遠琴音在蘭考各個民族樂器制作村響起。在音樂小鎮,蘭考縣政府聘請古箏、琵琶等樂器的專業老師為商戶們講授樂理知識;在鄉村校園,孩子們能近距離向中央音樂學院的老師請教古琴演奏;還有形式多樣的音樂普及活動……古琴、古箏,浸潤日常,豐富人們的文化生活。

“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古琴承載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沉淀出的獨特魅力。這魅力,正吸引著蘭考一代代人走上從事民族樂器行業的廣闊道路。

制圖:張芳曼

《 人民日報 》( 2023年05月30日 12 版)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作者: 李曉晴

責任編輯:品一

關鍵詞: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