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控 > 正文

今日熱訊:上海自貿試驗區臨港新片區印發國際數據產業專項規劃 明確構筑數據要素支撐底座等五大主要任務

2023-01-10 15:35:36來源:上海證券報·中國證券網  

上證報中國證券網訊 據“上海臨港”微信公眾號1月10日消息,為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報告關于建設網絡強國、數字中國的戰略部署,根據《關于構建數據基礎制度更好發揮數據要素作用的意見》《上海市數據條例》等文件精神,結合臨港新片區數字經濟發展定位、產業布局、城市空間布局,立足“十四五”時期臨港國際數據產業發展基礎,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管理委員會近日印發《臨港新片區國際數據產業專項規劃(2023-2025年》,其中明確構筑數據要素支撐底座等五大主要任務。


【資料圖】

具體如下:

(一)構筑數據要素支撐底座

1.構建高標準網絡鏈接架構

全面部署新一代基礎設施,加大光網、云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區塊鏈、IPv6+建設力度,持續完善臨港新片區數字底座。重點推進5G獨立組網,搭建宏微協同的多場景分層覆蓋的立體網絡架構,實現臨港新片區重點區域5G網絡的深度覆蓋。新建上海市骨干網核心節點,擴容與上海核心節點的連接帶寬,以國際領先標準建設大容量、智能化的IP城域網,支持數據的低時延、高性能的高速轉發。建設長三角新型基礎設施區域連接樞紐,打造與上海市及長三角連接的骨干光纜網絡,建設100Gb/s、400Gb/s超高速傳輸系統,實現與上海市內、長三角主要方向的超高速連接和智能調度。推進新建直達東亞和東南亞的海光纜系統在臨港登陸,并支持共建共享的新型海纜登陸站設施項目實施,構筑“企業-園區-國際出口局”直連的國際數據專用通道,進一步提高國際網絡傳輸速率、通信容量。

2.建設高水平算力協同體系

持續提升國際互聯網訪問質量和國際海光纜容量,建成全球數據樞紐平臺和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平臺等功能型數據中心。加快建設“存算一體、東西協同、智能調度”的全國一體化大數據中心協同創新體系臨港算力樞紐,引領長三角地區算力統籌智能調度體系。建設臨港大數據中心綠色集群,推動與海洋科技、低碳綠色融合布局,率先試點打造PUE1.25的節能數據中心示范。

3.建設高能級國際數據樞紐

打造全球數據匯聚流轉樞紐平臺,依托上海亞太互聯網交換中心資源基礎,深化新型互聯網交換中心建設,探索國際、國內雙向的數據存儲、計算、處理服務。以全球數據樞紐平臺和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平臺數據中心為基礎,部署統一算力平臺。在國際海纜登陸站和國際互聯網關口局之間劃定新型數據服務試驗區,推動“兩頭在外”數據的高效服務,依托流量經濟放大臨港吸附全球資源的能力,帶動發展跨境電商、國際金融科技、數據服務外包等關聯業態發展,促進國際信息流量在臨港新片區集聚和落地。

4.建設高密度智能物聯感知體系

夯實臨港城市物聯網數據基礎,系統規劃“城市神經元系統”,結合“空天地海人”設計理念,建成感知城市脈搏的泛在網絡,實現城市要素全面AIoT化。聚焦滴水湖核心區域,科學部署監測傳感、智能分析、控制執行等物聯網感知終端,并逐步擴展至臨港新片區所有區域,完成20萬個部署,全方位感知物流、車流、人流。構建跨層級、跨行業、跨數據的物聯網感知管理新平臺,實現物聯感知數據統一接入、集中管理、遠程調控和數據共享,融合衛星遙感、無人機、海底機器人等全域感知數據,全面支撐應急管理、國土資源管理、生態環境管理、城市管理、海洋管理、經濟運行管理、交通運行管理等行業應用。

5.建設高可靠支撐服務平臺

以“可管、可控、可信”為核心,依照統一規劃、分段建設、持續完善的原則,建立“云、網、數、安、鏈、智”技術能力的數字整體賦能平臺及信息安全保障體系。構建覆蓋軟硬件的安全可靠、自主可控的信息化基礎設施。完善數據的保護措施,加強數據資源在采集、存儲、應用等環節的安全評估,建設面向數據跨境流動的安全評估體系,探索區塊鏈技術、量子通信技術在數據保護、數據傳輸方面的安全應用。率先在“信息飛魚”全球數字經濟創新島、洋山特殊綜合保稅區、頂尖科學家社區等園區試點建設數字信任示范區,推動在數字身份、數字認證等領域的應用。強化安全技術和安全管理防護,構建數字基礎設施安全防控體系,加強國際數據傳輸技術監測發現與攔截能力,建設與監管要求相匹配的安全能力。

(二)打造數據產業承載區

6.打造“信息飛魚”核心承載區

加快推進“信息飛魚”全球數字經濟創新島建設,有序推進數據跨境便捷流動,集聚數字創新型企業,參與國際數據治理體系建設,推動實施更大程度壓力測試。研究數據便捷流動規則,布局和推動智能網聯汽車、工業互聯網、金融貿易等多領域企業在臨港新片區率先開展跨境流動自評估。積極搭建跨境研發、跨境數字貿易新型功能性平臺,建成集數據中心、新型互聯網交換中心、專用數據通道、跨境數據流動于一體的服務平臺。聚焦航運物流、金融服務、跨境貿易、智能制造、文化創新領域,落戶一批國際企業,形成產業集聚區。先期吸引有迫切數據跨境需求的跨國企業和云企業入駐,再擴展云企業,形成跨境產業集群。

建設“1核心X分區”的數據產業園。打造“信息飛魚”成為國際數據的重要承載區,帶動臨港各算力中心聚力發展,聯動全市數據產業園區,服務全球理念超前的數字經濟市場主體。

7.探索建立國際數據交易交付研究中心

在臨港新片區探索設立國際數據交易交付研究中心,開展規范確權、統一登記、集中清算、跨境交付等研究,便利合規國際數據交易、交付,促進數據要素資源化、資產化、資本化。搭建數字產品國際交易平臺,加強數據交易相關的數字信任體系建設,創新融合大數據、區塊鏈、隱私計算、零信任等技術,構建數字信任基礎設施,保障可信數據交易服務。

8.探索建設國際新型數據服務中心

打造“境內關外”數據實驗區,按“特定區域、特定對象、特殊授權、特殊監管”的試點思路,發展“兩頭在外”“來料加工”的國際數據加工、交換中心等業務。健全數據試驗區內服務及安全監管框架,建立與國內嚴格物理隔離措施的服務場所和通道。結合數據安全治理平臺、云計算平臺、云桌面,建設國際數據服務應用的合規運營基礎能力,吸引國內外優秀企業落地自貿區,服務于“兩頭在外”企業,促進企業走出去、引進來。

9.加快構建數字貿易國際樞紐港示范區

以臨港新片區現有產業、公共服務平臺、基礎設施等為出發點,對接國際高水平自由貿易協定數字貿易規則開展先行先試。創新改革試點監管理念,建設監管數據沙盒試驗區;推動數字貿易制度體系、數字貿易標準體系、數字資源保護體系、數字貿易統計體系建設;加強平臺規劃建設,建立數字貿易數據運營監管和“數字貿易線上展示”等綜合性數字貿易服務平臺;整合云服務、數字服務等生產性服務領域,數字內容、跨境電商等生活性服務領域,圍繞數字應用、數字制造、貿易數字化以及展覽數字化,探索一批面向數字貿易的新場景、新業態、新模式,促進數字貿易生態建設發展。

10.探索建設電信服務開放試驗區

依法有序開放增值電信業務,爭取互聯網數據中心(IDC)、內容分發網絡(CDN)、互聯網接入服務(ISP)等5項增值電信業務對外資試點開放,逐步取消外資控股比例限制。探索開放跨境數據轉接等業務,先行先試放開學術、研發相關網站的訪問限制,在特殊監管區域允許國內基礎電信服務商為符合條件的外資企業提供直接的國際信息訪問服務。對符合條件的企業、研究機構逐步試點便捷訪問境內外互聯網。

(三)構建繁榮有序市場生態

11.培育優質企業主體

加大對數據要素市場主體的培育力度,引導數據密集型行業的平臺和企業積極參與數據要素交易。建立國際數據貿易服務平臺,“孵化一批、培育一批、引進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優質企業主體,完善臨港國際數據貿易全產業鏈結構,提供從事合規咨詢、安全審計、資產評估、數據交付等第三方服務機構,設立數據貿易國家工程實驗室,創新數據組織、數據體驗、數據能力成熟度、數據資產化自評估等服務模式。發揮先進企業研制主體、協同主體、使用主體和示范主體作用,持續提升自主創新、產品競爭和知識產權布局能力,利用資本市場做強做優。鼓勵中小企業“專精特新”發展,不斷提升創新能力和專業化水平。

12.激發市場用數活力

增強臨港數據產業相關企業用數意識和能力,推動數據在制造、金融、貿易、航運等重點行業的深度開發應用,培育數據驅動的平臺化設計、網絡化協同、個性化定制、智能化生產、服務化延伸、數字化管理等新模式,探索更多數據賦能應用場景落地實踐。加強提升鏈主企業的數據帶動能力,鼓勵先進企業為中小企業提供數據、算法、算力等資源,推動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和產業鏈上下游協同創新,積極參與數據流動交易。塑造跨國企業的全球化數據運營能力,加大數據創新力度,提高“上云用數賦智”水平,推動海外數據研發機構落地臨港,探索中國數據企業走出去和海外數據企業引進來過程中的數據融合路徑。著力鼓勵數據服務型標桿企業深耕特定行業領域,鼓勵開展公共數據開放、企業融資與上市、產學研合作、知識產權服務等,促進大中小企業協同發展。

13.推動產業集群發展

引導臨港新片區各產業園區數據特色化差異化發展應用,持續提升產業集群輻射帶動能力,全面支撐上海國際數字之都、浦東引領區建設。以臨港新片區國際數據港先導區為牽引,聯動虹橋國際開放樞紐、上海國際汽車城等特色產業園區,打造長三角一體化數據產業的國際延伸線,服務全球總部企業、央企國企出海,吸附國際數字經濟企業入駐,帶動國際數據產業流量,激活國內、國際雙循環。鼓勵企業圍繞數據要素市場機制、國際交流合作等開展先行先試。發揮協會聯盟橋梁紐帶作用,支持舉辦產業論壇、行業大賽等活動,營造良好的產業發展氛圍。利用信息技術打造復合型的產業,立足臨港新片區“4+2+2”重點產業領域,聚集一批以智能制造、大數據/云計算、航空航天、人工智能、智能汽車、工業互聯網為核心的產業集群。

14.打造標桿示范項目

打造國際協同創新標桿示范,聚焦跨境數據流動、數字交易、云服務等新業態新模式,結合臨港新片區產業特點,分層次打造一批集數據中心、數據、算法、算力于一體的綜合性標桿項目,以及一批以數據資源開發應用為導向的大數據聯合實驗室、產業聯盟、創新聯合體。創建標桿園區,重構園區指標體系,將供數、用數、治數能力等納入園區考核指標,推動打造一批數據富集、場景豐富、治理規范為主要特征的新型產業園區。深度應用5G、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及裝備,進一步豐富數字化、智慧場景應用。

(四)推進跨境數據流動服務

15.優化數據跨境流動操作規則

根據相關法律法規及政策辦法,建立完善以“分類管理+存證傳輸”為基礎的安全管理機制。優化自評估、事中存證傳輸和事后監管抽查的管理流程,促進數據跨境安全、自由流動,推動金融理財、工業互聯網、航運物流、跨境電商、醫療等重點行業領域數據跨境安全有序流動場景化試點,進一步形成相關數據跨境流動操作指引。

16.推進數據跨境流動安全評估

推動企業參與數據跨境安全流動評估,加快智能網聯汽車、金融貿易、智能制造、跨境物流、文化創新等不同產業領域的企業啟動數據跨境流動安全自評估與申報。加強數據安全風險評估、信息共享、監測預警等技術能力建設。統籌推進數據權益保護、數據流動利用、數據安全管理等體制機制,覆蓋數據授權、收集、存儲、使用、加工、傳輸、提供、公開等業務全流程,加快建立數據泄露等重大安全事件的應急響應機制。

17.完善數據跨境流動公共服務管理平臺功能

提升跨境數據流動運營服務能力,提供流動監管、跟蹤追溯等數據安全治理技術支撐。設立公共服務平臺運營主體,提供合規咨詢、數據處理、流動申請、安全評估等服務事項。加強與RCEP、DEPA、CPTPP的規則對標和壓力測試,開展數據流動交易、數據跨境、數據資產化等在內的標準化試點。

(五)提升數據賦能產業價值

18.賦能數字經濟高效化

以經濟數字化轉型為引領,圍繞數據在貿易、制造、電子、金融、物流、等行業的深度開發應用,培育數據驅動的平臺化設計、網絡化協同、個性化定制、智能化生產、服務化延伸、數字化管理等新模式。推動數據賦能百業創新發展,加快數據再創造和價值提升,形成優秀應用解決方案,建設成熟應用場景標桿,加大推廣力度,建設一批大數據實驗室、產業創新中心、技術創新中心等數據創新載體,打造數據新產品、產業新模式的“中試場”。

19.賦能數字生活便利化

以生活數字化轉型為引領,面向數據在醫療、就業、社保、交通等領域的深度開發應用,推動質量民生體驗升級,以市民的交通出行、精神文化、娛樂購物等需求為導向,形成高品質、個性化的質量民生體驗。打造服務居民、服務家庭、服務社會的成熟應用場景,以數據創新帶動生活便利化和服務品質化。持續建設數字家園試點示范,推動大數據與居家生活融合應用,實現更精細、更準確、更及時的基本民生服務體驗。

20.賦能數字治理精細化

以治理數字化轉型為引領,面向數據在應急、公安、信用、城管、能源等領域的深度開發應用,推動政務服務智慧精細,深入推進數據賦能“一網通辦”業務流程再造、電子證照區域互認共享多領域深度應用,全方位提升政務服務能力。推動城市運行安全可靠,貫通氣象、安全、交通、環境、城市供應、社會穩定等重點領域數據,創新城市風險智能預警、智能監管防范應用場景,深化“一網統管”觀管防一體化建設。推動經濟、生活、城市治理體系綜合性場景應用創新,優化數據在企業全生命周期服務、經濟運行、綜合監管、基層治理與法治建設等領域的深度應用,驅動形成超大城市治理模式。

《臨港新片區國際數據產業專項規劃(2023-2025年)》.pdf

關鍵詞: 數據產業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