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控 > 正文

當前速看:青年合伙人|北極光宋高廣:“非典型”醫療投資人

2023-04-10 19:54:50來源:鈦媒體  

作者|張翌楠

編輯|陶天宇


(相關資料圖)

2023年開年不久,我有機會兩次去到北極光創投(以下簡稱北極光),第一次是為了創始人管理合伙人鄧鋒的演講錄制,第二次與合伙人宋高廣在這里進行了一場長談。

宋高廣在短短四年多的時間里從分析師成長為合伙人,是北極光內部晉升速度最快的投資人。他不是我接觸的第一位醫療投資人,但卻是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一位,比如他不愛西裝革履,有許多色彩鮮艷、飽和度極高的衛衣,常常還會搭配一件時尚的牛仔外套,與大家傳統印象中醫療投資人的形象有不小反差。但在言談間又展現出投資人所具有的嚴謹與邏輯,同時在專業領域有著廣泛且敏銳的涉獵。

正是這樣一位非典型性醫療投資人的加入,于2016年開啟了北極光在醫藥賽道投資布局的新一頁,然而當年他首次與北極光相遇時,卻有一段稍顯曲折的經歷。

“到底還要面幾次啊?” 

七次面試后,宋高廣把北極光所有的合伙人以及醫療團隊的成員都見了一遍,鄧鋒更是見了兩次。

當時北極光向宋高廣給出的職位是分析師,每次面試時,都要接受不同面試者不同維度的“拷問”。宋高廣心想:“一個分析師招聘要見這么多人,人都‘烤熟’了。”

再一次接到HR打來的電話時,宋高廣有些無奈:“如果還沒完的話,我就考慮其他公司了。”HR趕緊解釋道:“要不我來找你吧,這次是聊offer了。”

彼時還在舒泰神(北京)生物制藥股份有限公司戰略部任職的宋高廣,最終還是第八次踏進了北極光的大門,并成為了一名新人分析師,由此展開了一段VC新旅程。

加入北極光半年后,宋高廣主導投資了澤璟制藥。2020年1月,澤璟制藥在科創板上市,成為科創板首個以第五套標準IPO的企業。其后他也憑借多年深耕醫藥行業所磨練出的專業度,以及對行業大環境的強敏銳感,在公司解禁后為投資人實現可觀的回報。

身邊的朋友幾乎都用「精準、專業」兩個詞來評價宋高廣,在同行間的認可度更不用說,連“友商”偶爾也會找上門來咨詢:“你覺得這個項目靠譜嗎?”

似乎在大家心中被宋高廣認可的項目就像多了一道保險,這是他多年堅持研究驅動、狠抓深度的投資風格帶來的行業口碑。

請輸入圖北極光合伙人 宋高廣

“無法選擇的時候就隨波逐流”

醫療投資人向來是投資人中含“博”量最高的群體之一,從小就對生物、化學感興趣的宋高廣在填報高考志愿時選擇了生物專業,就這樣給后來十年的求學生涯鋪下了基調。

在“生化環材”還被稱為是四大天坑的時代,剛剛本科畢業的宋高廣發現自己面對的是一堵黑墻,根本找不到合適的工作,于是選擇了讀研。

等到研究生畢業時,黑墻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幾條分岔路,但對于未來的方向依舊迷茫,都不知道路的盡頭是什么,也不敢輕易去選擇。

一位老師的一句話極大程度地影響了宋高廣:“無法抉擇的時候,就隨波逐流吧,這樣未來不會有遺憾和后悔。”當時,宋高廣周圍許多“天坑”專業的同學都面臨相似的問題,最終大家像溪流上的浮植一樣,順著水流就去讀了博。

“這句話很有哲理,因為它底層的邏輯‘一個是順勢而為,一個是法不責眾’,無法選擇的時候就先隨波逐流,順勢而行,但如果你足夠優秀,也能從選擇中跳出來,逆流而上。這句話其實對今天的投資來說也一樣適用。”

宋高廣的職業經歷相對簡單,從北京協和醫學院博士畢業后就去到了舒泰神,先后任職于藥理研發部門和戰略部門。

“在舒泰神的四年半,戰略部門對我的鍛煉是最大的。”

藥理研發的工作可以詳細地去串聯整個藥學的全部環節,在藥學領域形成一個更為全面的認知,而在戰略部,能夠站在宏觀的角度去理解一個行業,包括技術的發展,政策的演變以及企業競爭的格局變化,這為宋高廣后續在跨入投資領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時間來到2015年,宋高廣突然發現,一夜之間所有的頂級投資機構都開始從高校或者工業界、研究機構招募生物醫藥相關專業人員。

而此前,大多數風險投資機構幾乎不看醫藥賽道,即使有布局,也多是財務背景的投資人在看,像這樣廣泛吸納產業背景人員的情況還是第一次發生。

2015年到2016年,可以說是國內醫藥投資行業的元年,大量生物、醫學、藥學專業的人才涌入投資賽道,形成一股新生力量,這也解釋了為什么今天我們看到的醫藥投資人絕大多數都是80后,這是時代洪流滾滾而過留下的一個痕跡。

2016年,正好處在職業轉型期的宋高廣又一次選擇了“隨波逐流”,進入VC行業。故事講到這里,令人好奇的是,一位如此隨波逐流的人,是否適合這個人人尋找“非共識”的行業?

“我的投資風格一直很堅定 --- 堅持研究驅動,而且不是普遍意義上的研究,有時候一個項目行不行很難拎出具體的指標,所以更重要的是把握行業的脈絡。”

宋高廣用他的投資經歷給出了明確的回答:在投資上,他是一位堅定主義者。

日中則昃,月滿則虧

成為投資人后,宋高廣遇到的第一個問題是項目源。

“當年面試時我特別傻,合伙人問了我一個問題說你的項目從哪來?我說從企業注冊部拉一個列表,挨個看不就行了?”

彼時的VC行業對宋高廣來說是陌生的,還不清楚項目源的意義。初入這一賽道,北極光面臨的最大問題果然就出現在項目源上。

“北極光在2016年之前一直是不看醫藥賽道的,我加入的時候外界也不知道北極光要開始投醫藥了,FA也不推項目,因為別人的印象中你不看醫藥。”

為解決這個問題,北極光做了很多努力,組織了各式各樣的線下活動和會議,團隊成員特別是宋高廣也盡一切可能活躍在醫藥投資圈。

“我們的核心目的就是告訴市場,北極光開始投醫藥了,不僅投,投的也還挺專業。”一直到今天,北極光在醫藥賽道依舊保留著不低的曝光度。

2016年,宋高廣和團隊同事為了挖掘更多優質項目,不停地去拜訪各種醫藥產業園區,其中蘇州的醫藥園區發展突出。

在昆山,宋高廣接觸到了澤璟制藥,當時公司估值不算高,臨床數據表現也不錯,宋高廣判斷澤璟的產品至少有4-5年的銷售窗口,可以以這個銷售時間來驗證市場的反饋,很快就跟進了這個項目,并成為B輪領投機構。

這是宋高廣從投資到投后管理到退出主導的第一個案子,投資僅3年就為北極光創造了近6倍的投資回報。

他把這次投資形容為一個比較完美的閉環,認為除了個人專業能力外,還有歷史機遇和幸運的因素。

但這并非全靠幸運因子。

近兩年是國內醫藥行業的分水嶺,其底層邏輯在于行業發生了變化,我們正處于一個新周期的開始,宋高廣很清晰地看到了這一點,他在2019年的內部報告中寫下了“醫藥行業的’死亡谷’馬上來臨”。

“當時說‘死亡谷’,大家不信,尤其是2017、2018年剛剛轉型看醫藥行業投資人,剛見到一個高光時刻,你跟他說馬上就到低谷了,壓力有多大?短短三五年時間,經歷一個這么迅速的死亡周期,對年輕投資人來說肯定是不容易的。”

沒想到2020年疫情的突然爆發延緩了行業死亡谷的來臨,甚至無形中把行業的泡泡吹得更大了,醫藥行業在資本市場迎來了一場虛假的狂歡,隨手一翻,都是當年關于醫藥行業一路高光的報道。

2020年,中國VC/PE市場整體投資規模較2019年減少7%,然而醫藥領域投資規模達241.19億美元,同比增加60%,占總投資規模的14%。二級市場方面,A股年度漲幅冠亞軍被兩只醫藥股拿下,基金經理們更是難掩喜悅,向媒體講述自己手里幾個億資金翻倍的故事,而宋高廣在這一年被打下了「謹慎」的投資標簽。

時間給出了答案,2021年醫藥行業泡沫破滅,宋高廣的‘死亡谷’預測是正確的。他做到了跳出選擇,逆流而上,證明了自己以研究驅動為基礎的堅定投資風格。

“從2010年到2021年,行業經歷了十年舊周期的發展,本身也要轉型,新周期的中國醫藥需要創新,這是行業驅動使然。疫情的沖擊對醫藥行業在二級市場的影響相對有限,只是催化了一些細分賽道的爆發。”

過去十年,中國創新藥領域常打的幾個標簽是 Fast follow(快速追蹤新藥模式)、Me better(同類更好)、Best-in-class(同類最優)。

“這些詞都很好聽,我比你更好,我最好。但真的是最好嗎?這些詞都需要加一個前置條件,應該叫中國最好,叫中國式創新或者本土化創新。絕大多數產品只適合在本土做銷售,很少有能夠打開國際渠道的國產創新藥。”

過去中國創新藥行業以Fast follow和國產替代為主,并不是說這種模式不好,這是必須經歷的歷史階段,起碼讓大家可以用的藥更豐富了,以往北極光的投資重點也在民生需要的板塊上。

宋高廣認為,對任何一個行業來說,替代的過程就是最好的紅利時刻,當初互聯網的爆發也是一種替代,2012年國內互聯網的各種模式都可以在美國找到參考,所謂的模式創新也是copy到國內,借助人口紅利迅速騰飛起來。

醫療行業也有相同的過程,從2015、2016年機構開始大面積投藥,疊合2020年疫情的影響,更多人卷了進來。

“日中則昃,月滿則虧。當孩童老叟都開始投藥的時候,你就知道行業到了最危險的時期。做早期VC,你必須比別人更專業、能更早看到趨勢。”在宋高廣看來,Fast follow的時代過去了,新周期要做真正的創新,包括臨床注冊、知識產權等政策也需要跟國際接軌。

“現在的大環境對國內醫藥行業不是特別友善,但企業想要好好生存下去,就必須主動或者被動地轉型,被動創新也是一種創新。”

宋高廣多次提到,今天的中國創新藥領域,知識產權體系、定價體系和支付體系是三位一體,相互聯動的。“高壁壘創新擁有極強的議價權,但創新必須由專利來保護,專利保護和數據保護是鼓勵醫藥創新的重要制度安排。”

創新不是一蹴而就,需要長期積累,國內未來會慢慢形成散點式創新,局部率先作出突破,但具體哪個點能夠成為突破點就需要投資人的專業判斷。

談及自己的投資邏輯,宋高廣表示:“全球創新藥我們依然會投資,我們不僅關注原來的嚴肅醫療領域,泛醫療方向也是重點研究對象,包括生物材料、數字醫療、消費醫療領域的項目我們都有一定比例的投資規劃。”

關注趨勢是宋高廣的投資標簽之一,時下最火熱的趨勢無非是ChatGPT,人人都在關注ChatGPT與自己所在行業的結合,但被問及未來醫療行業與ChatGPT有無結合空間時,他表示,這不是隨便想想的事,背后有更多責任問題。

“醫學是最為復雜的,我們一直在跟危及人類生命的疾病做搏斗,如果醫學、醫生都被人工智能代替了,那其他行業一定也不復存在了。最重要的是,很多醫學生的第一堂課就是醫學倫理學,這門課必須由多位資深教授來授課,來給學生灌輸醫學倫理,這是責任問題。當然,對于新技術的發展,我們考慮的是如何將這些新技術應用到實際的發展中,加速對科學、對疾病的認知,并最終延長壽命和提高生活質量。”

相比起投資人的身份,宋高廣身上似乎保留了更多醫學者的印跡和初心,這一點在他的職業規劃中也有所體現。

明者遠見于未萌,智者避危于無形

聊到未來的職業規劃,宋高廣有種少見的耿直,他直言投資不是終點,也從不對未來設限,但未來肯定會做一些更具有挑戰的事情。

“無論做什么,都需要找到一個可以發揮自己才能的平臺。”北極光對于投資人宋高廣而言就是這樣一個有重要意義的平臺。

在宋高廣做分析師時期,他就能感受到非常高的話語權和決策權。“很少有大機構給你這樣‘肆意妄為’、輸出自己觀點的機會,我會跟鄧鋒說,這個行業或者企業是怎樣的。當時醫藥項目投不投,有很大的決定權是被交到我手里的。”

成為合伙人之后,宋高廣才發現“投”并不是最難的,難且痛苦的是“否”。合伙人要承擔“否”的角色,這是跟自己做博弈的一件事,“否”對了覺得還不錯,一旦“否”錯就責任重大,而且沒有業績體現,往往大家只看到誰投了幾個好企業,不會關注他否對了幾個案子。

“ ‘否’的過程太痛苦了,就覺得身上背著萬重山,你問我成為合伙人有沒有壓力?這就是壓力。”

“剛入行的年輕投資人都急于證明自己,在別人沖勁最足的時候,你非得拉繩往后拽,你的壓力是最大的。面對同齡的投資人,你是博士我也是博士,別人會問一句你憑什么否我?只有等到真正撞南墻、吃血虧的時候他才會認可你。醫療又是一個慢周期行業,企業發展得慢死得也慢,沒有長期駐扎在行業里的投資人很難塑造口碑。”

在醫療投資行業這個略有些“文人相輕”的環境中,宋高廣樹立起了自己的行業口碑。他最喜歡的一句話是:“明者遠見于未萌,智者避危于無形”,很多時候其實不必去做過多無意義的爭論,而是需要花大量時間去學習、去思考,結果總會被時間證明。”

除了專業上的硬條件,這也與宋高廣的“助人者心態”有關,聊到與醫藥相關的話題他滔滔不絕,能從問題本身一直延展到行業的各個細節,似乎很想在短時間里迅速幫助對方建立起一個對于醫藥行業的完整認知體系。

平時,宋高廣有大量閱讀的習慣,涉獵范圍也極其廣泛,無論是社會人文還是自然科學,談話中他也向我推薦了《中國詩歌發展史》《歐洲文藝復興史》《西方哲學史》《創世紀的第八天》以及《光電帝國》等書籍。看到好的文章和書籍,他都會發給自己帶的實習生,又或者是熱情地跟身邊人分享、討論。

在與人相處的過程中,宋高廣會散發出天生的親和力,大部分企業與宋高廣聊完都會覺得很輕松,絕不僅僅因為他穿著休閑,更因為他待人真誠。面對不同的創業者,即使是自己不會出手的項目,他也會提出許多直觀、有價值的建議,看到問題不會藏著掖著。甚至在與我們對話時,除了專業觀點的表述,宋高廣還會講他獨有風格的冷笑話。

“一堆人建議我去講脫口秀,我在想是不是因為我老家是內蒙的?”

長談結束后的周末,宋高廣在朋友圈分享了和同事去爬長城的合照,看上去依舊瀟灑隨性,但在扣動扳機的一刻他作為非典型性醫療投資人的強烈的割裂感會立即呈現。

關鍵詞:

責任編輯:hnmd003

相關閱讀

推薦閱讀